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也和基督新教一样,提出了佛教特色的"天职"观,这一点被邓子美认为是"人间佛教"最为成功的一点,然而由于"人间佛教"理论本身的缺陷,导致了佛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至今未解。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角度出发,从佛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尝试性地做了"张力"的消解,为以大乘佛教理论为指导的"人间佛教"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积极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日益增多的汽车轧死猫狗等动物的事件及其纠纷,拷问的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它也拷问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反映了当代社会动物保护法规的缺失、人与动物和谐观的淡薄。要有效防范、减少和正确处理此类事件及其纠纷,必须从源头上抓住纠纷的起因和主要矛盾,制定和实施有关防范和处理此类事件的专门法规和道德规范。只有全社会都树立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爱护动物的生态文明观,当事人和纠纷处理机关才能理性地对待和及时、公平地处理汽车轧死动物事件中的某些过激行为和责任分担问题。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在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它们体现在宗教信仰、民歌和法律法规之中,从对植物、动物、以及两者的关系认识具有整体主义、朴素的消费观念等特征,这与后现代生态伦理学不谋而合。尤为闪光的是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态度,这种情感又是现代生态伦理学所忽略的,同时为后现代伦理学所推崇,更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内容取之佛经故事 ,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 ,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新民”“亲民”看朱王之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政治的视野之下,以朱熹与王阳明针对着<大学>之"新民"与"亲民"的争执为切入点,试图对"朱王之别"这个思想史公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作出新的解释.本文认为,朱子的"新民"有着不可避免的内在紧张:"自新"与"新他"的困境,以及刑政与"新民"的抵牾.不论是从"教"或"治"的角度看,朱子的"新民"都不可避免其矛盾的结局.而王阳明的"亲民",尽管不乏真诚与仁爱,且不失为一种简洁易行之办法,但忽视与情感相关的社会制度,也使其"亲民"显得过于理想化与幼稚. 相似文献
6.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7.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三方面颇有价值的启示 :1 .它认为“大全的自然具有最高的主体性” ,主张人应“事天” ,这就克服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把自然看作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僵硬的主客二分 ,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扫除一大理论障碍 ;2 .其欣赏程朱理学以顺应的态度应对世事 ,张扬了一种亲和、顺应的主体性 ,这正好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抑制人类扩张型主体性的理论需要 ;3.其重视以哲学的“负的方法”体认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大全” ,由此敬畏无限和自然 ,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共同支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创造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8.
泰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立法探析温晓莉近年来,泰国的经济发展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都十分引人瞩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抓住机遇,经过迅速发展的“黄金10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泰国至90年代,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8%-9%的高速度”’,在联合...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给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也对新闻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价值在新技术的渗透中不断被解构。应该构建何种内涵的新闻伦理观来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尽快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人机协同”概念强调了未来技术发展对新闻业的更高要求,其伦理学内涵也为突破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哲学路径:构建人机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物尽其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佛”为本。中国佛教虽来自印度,但经过禅宗慧能的六祖革命,却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这一转变宣告了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完成。至近代,太虚大师等人致力于佛教改良运动,将传统重“神”重“死”的佛教改造成重“人”重“生”的“人生佛教”,实现了由“人本”到“人生”的转变。到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去恶行善”的道德精神、“平等慈悲”的平等精神、“利乐有情”的利他精神和“人间净土”的现实精神,而这些精神均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所以由近代“人生佛教”向现代“人间佛教”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生”向“人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它以直觉和朴素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 ,智慧动物与养育环境的融合 ,为解决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今 ,认真剖析其合理思想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对佛教怎样通过流行的古代立身处世格言著作而走进士大夫生活的问题探讨不够.本文通过剖析《菜根谭》以佛教弥补儒家缺陷的观点,说明唯有“百花齐放”才能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越是民族的,越有亲和力,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山居赋》看佛教对谢客山水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的山水诗分为出任永嘉郡守期间和隐居始宁期间两个不同的时期,对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不能笼统看待。出任永嘉郡守期间,由于谢灵运对政治颇感兴趣,以宣泄政治郁闷为创作动机,因此此期的山水诗多表现出与东晋玄言诗相近似的山水加玄言的一般特征。隐居始宁期间则不同,从作于此期的《山居赋》及自注看,佛教信仰已在谢灵运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思想中已形成了颇具佛教特色的观物态度和文体观念。受佛教观物态度的影响,此期的山水诗多注重对景物所蕴含的以佛教为主之灵趣的感悟,很少以至不再出现玄理之句;受佛教经典诗文互通的文体观念的影响,此期的山水诗多以赋体为之,为千变万化的山水景物觅得了新的描写手法,并为元嘉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用“寓目辄书”的赋体手法描写景物,也导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繁芜之累”。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
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为儒家伦理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李泽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结构解释儒家伦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但这一结构在当下却面临着超越知识分子规划的巨大解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说,强调中国人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这可以为我们今天应对挑战、实现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当代的文化与伦理建设,可以将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自觉作为分析中国实际的方法,强调其方法论意义。我们应抱着一种既不复古又不全盘西化的态度,找寻儒家思想的当代定位,实现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伦理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主要特征在于推崇中和,中和的天道观是其中庸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乃至归宿。人的实践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极其浓厚的生态伦理的情怀。本文拟就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伦理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中庸伦理存在着三大生态伦理原则: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根本原则;"应时而中"的生态伦理应用原则;"惜生及民、惜人及物"的普遍关怀的生态伦理的情感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翻译学看广告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翻译学,广告翻译是译者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广告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体内各因素相互联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从整体广告翻译生态环境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综合权衡,在不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中进行恰当转换,力求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森林法的修改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森林资源”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林业局起草的森林法草案关于森林资源的定义引起了法律冲突,这是由于森林法的目的追求摇摆不定和历史原因导致的.森林法作为资源保护法,重在生态价值的追求,在森林法的修订中必须体现这一精神指向,森林资源的概念也应从这一角度进行定义,据此可将《森林法》第2条拟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保护、利用的,都必须遵守本法.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