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其中关键的一环就在于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党内选举制度的一系列体制和机制,在完善候选人提名、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和完善党内选举程序等方面取得进展,以此来保障党内民主得以实现,使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内选举制度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日益健全与完善三个阶段.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求我们:党管干部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坚持选举的公平竞争性原则,避免选举的形式化;逐步扩大选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规范差额选举制度,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弹劾罢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党内选举实践中在候选人提名、党代表成分、选举程序等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对"党管干部"简单化理解、对党内民主理论缺乏系统梳理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仍然存在的体制方面的原因。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有八个方面的着力点:制定《中国共产党选举工作条例》,正确认识党管干部和党委意图、竞争性选举、拉票现象等几个认识问题,完善与党内选举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提高党内选举的地位,完善党代表选举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全体委员会选举制度,加强对竞争性选举的监督,加强党内选举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现代政党,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在相关文献中要求实行党内选举,也在实践中进行过党内选举。但因受苏共及所处特殊环境之影响,导致党内委派、指定一直存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共在党内选举方面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也存在很多不足,其中之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党内民主建设中吸取。  相似文献   

5.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党内选举的原则、功能、党内选举与党内监督的关系、党内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对策、基层党组织的公推直选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工人阶级政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深入论述了党内选举。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把党内选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中的首要体现就是开展自由、公正的竞争性选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民主选举工作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竞争性选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具体表现为:候选人提名方式单一、差额选举比例过小、直接选举范围有限、候选人信息介绍简略、选举投票方式妨碍选举人表达自身意愿等.因此,应当从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党内竞争性选举,不断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推进党内民主化进程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温和性、务实性与渐进性的民主化战略选择。实施党内选举战略管理,扩大高层差额选举范围和比例,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完善党内选举程序,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和层次,厉行弹劾罢免制度,是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党内选举制度创新发展大致经历了制度恢复和改革方向确立阶段、制度框架创建阶段、党内选举基层实验活跃和制度突破阶段以及制度改革深化发展阶段等四个历史时期。党内选举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陆续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了突出成就。党内选举制度的实践探索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党内选举必须以确立选举权威为原则;必须以保障选举权利为基石;必须以促进组织活力为依归;必须以循序渐进推进为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并作为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而存在,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些具体借鉴;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有限,而党内民主的实践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则更为突出;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民主的探索对党内民主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逐步成为共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还需要以党内民主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党内民主的发展受制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整体进程.党内民主只有通过完善选举、考核、监督等配套制度建设,才能在与人民民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民主集中制:党内和谐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和谐作为政党文化的价值追求,是政党内部关系整合工具理性运行的必然结果,从民主集中制的辩证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来分析,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和谐理念在政党建设制度层面的实践形态,是构建党内和谐不可动摇的制度选择。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才能不断提升党内和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肖素娟 《河北学刊》2007,27(1):227-229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对党派的排斥、不信任到部分肯定,从对其中间党派的称呼到改称民主党派,从对其政治作用的肯定到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共对党派的认识轨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演变,这一演变实质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认识完成了三次飞跃.这反映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如何处理党员成分多样性与党的阶级性、党的先进性的关系,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要回答、实践上要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艰辛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反对党员成分问题上的“唯成分论”;坚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把党员成分多样性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统一起来,着重于思想建党原则。  相似文献   

14.
西欧各国共产党结合自己对发达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思考,在战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政党民主建设即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发展国内和国际党际民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党内协商民主与党内和谐的概念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党内协商民主与党内和谐的互动模式:党内协商民主是党内和谐的生成基因,党内和谐是党内协商民主发展的理想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党内合作,对于国共两党都不是无条件的。孙中山之所以坚持党内合作是惟一的合作形式,前提就是共产党必须服从国民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接受这一形式,其原因不仅在于共产国际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更重要的是在三大前后从理论上也认同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在此前提下,中共提出国民党必须是各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中共在国民党中必须具有独立性作为党内合作的两个条件。然而,这两个条件并没有得到国民党方面的认可。在苏俄、共产国际的作用下,两党的党内合作是在分歧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确立的,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不稳定性、暂时性的特点。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党内合作形式不能简单否定。同时,考虑到中共实现其独立性的困难程度,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不应该绝对化。随着上述合作条件的相继变化,对这一合作形式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贯通整个国民革命时期,而只能限于两党合作伊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整个斗争历程的考察 ,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是反帝废约主张的首倡者 ,也是这一斗争的发动者和坚持者。中国人民是在她的领导下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统治 ,取得反帝废约斗争的彻底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解放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日共召开了22大,对有42年历史的党章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这在日共历 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了日共在新世纪的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现从修改党章的时代背 景、主要内容以及几点认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党建理论的初步探析 ,可以看到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但又各具时代特色 :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邓小平突出从制度上建设党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全面体现了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关于生命线的论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生命线论断的时代性特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基本路线和群众路线均被称为生命线,这些论断及其内涵的演变凸显了其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在新形势下,党关于生命生命线的论断仍具有现实价值,是党增强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