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昆明大观园内大观楼前的明柱上,挂 着一副蓝底金字的楷书对联。这副联长达180 字,系清代号称“万树梅花一布衣”的诗人孙 髯,于乾隆年间所撰。该联情景交融,气势磅 礴,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联曰:  相似文献   

2.
承受苦难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以往我们从不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的不同: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有一对强有力的飞翔的翅膀,蜗牛却背着一个厚重的躯壳!与鹰不同,蜗牛达到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向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客观上应归功于它厚重请以“负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以上。构思指要从材料中可知,要想船能经受住大风的侵袭,必须负重前行!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负重”看成物质上的“困难”,甚至是“灾难”…  相似文献   

3.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4.
析字对联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数目成千累万,就其组成来看,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合体字是汉字的偏旁与偏旁按照上下、左右、内外等部位组合而成。对联中的“析字”,主要是利用汉字偏旁的分离组合的特点,巧妙地构成语义通达、情景高远的对联。这种“析字”对联,粗略看来,好似一种文字游戏,其实,它是对汉字纯熟而精妙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汉字修养和文学素质,要创作“析字”对联是不可能的。创编“析字”对联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既要把所“析”的“字”贯穿(或暗  相似文献   

5.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6.
在已经写成的对联上方或下方,增添或减去一个或几个字,便称之为增字或减字联。这些增减字联与原对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同时,其中往往伴随有风趣幽默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中国汉字的特点是单音节,方块字;能组成对偶句。而世界上其他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拼音连写,是不能组成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的。所以,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特有的一朵奇葩。对联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主要几点:字数相等,词性相近,语义相类,平仄相反。尤其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平声,叫作仄起平收。中国的对联十分丰富,欣赏起来妙趣横生;而撰写起来也往往因难成巧,苦中有乐。这些年来,笔者曾在不同情况下为不同的事情撰过对联现不揣浅陋,胪列出一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9.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10.
苏轼少年时,博览群书,文才显世。他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读尽人间书, 识遍天下字。 不久,一个老者登门走访,带来一本书,问苏轼;苏轼竟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感到很惭愧。于是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1.
孟姜女庙堂大门两侧,有一副难倒了无数游客的对联,有人想了几天,仍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试图在对联中加上标点或试断读其句,也解读不了,只好望联“兴叹“。这副对联上下联全文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有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些游客终于解读了这副对联。他们利用“一字双音“、“同音假借“,就能流畅  相似文献   

12.
弓箭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远射兵器。如今,弓箭虽已退出了兵器的历史舞台,但其制作工艺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北京,有着300年历史的弓箭铺——老字号"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是中国目前唯一用传统工艺制作弓箭的手艺人,他也是弓箭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元号"起伏300年"聚元号"制弓的历史久远,但最初并不叫"聚元号",只是在弓上印着掌柜印戳。因其所制弓箭装饰精美,专供宫廷使用。当年乾隆皇帝在行围射猎时用了他们的弓箭,颇为赞赏,还专门为"聚元号"题写了一副对联。于是弓箭铺的掌门人取对联每句第一个字,也就是"聚"和"元"作为弓箭铺的名号。  相似文献   

13.
颜色字:族称的标志——兼答戴文质疑李永燧一、族称颜色字由来已久我国早期有夷、蛮、羌、狄、契丹、鞑靼等族称。人们以文化上的某些特征来区别民族(部落、部族)或族内支系,往入在族名上加上白、黑、乌、青等颜色字。后起的族称,有的也含有颜色字,有的单以颜色字为...  相似文献   

14.
拆字联觅趣     
拆字联是对联中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柝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形体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外的几个字(或形),并赋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百姓话,办百姓事,以群众为天,手牵百姓;听居民言.排居民忧.以居民为本,心系居民。”这是挂在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社会法庭大门上的对联,语言朴素、感情真诚。刚从社会法庭调解完房产继承权分歧出来的职工王大庆.手指对联说:“看着这两行字就让人感觉亲切.无形中对法庭有一种自然的信任感。”  相似文献   

16.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同其他语言一样,可以用来创作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但汉语还可以用来创作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作品——对联,西语是难于做到的。本文就汉语为创作对联这种文学作品提供的条件,从词汇、词类、句法、修辞、声调及文字等方面作初步的探索。这样,既可以从汉语的特点中认识到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形成的语言基础和特殊格式,又可以从对联的创作中,进一步认识汉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工艺可在建筑室内墙面、地面、房顶植绒装饰,替代涂料、壁纸、地毯、天花板等装饰材料;也可以在纯棉、化纤、丝绸等纺织品及纸张、皮革、瓷器、木器、金属、塑料、玻璃制品等物面植绒,可植出各种颜色和图案,具有浮雕的立体感和刺绣的美感,色彩鲜明,手感丰富柔和。具有阻燃、防潮、耐磨、无毒、不褪色、不老化、不脱落、耐水洗等众多优点,成本5元/平方米,加工费10—20元,1—2人操作,大功率全自动静电植绒机1280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者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维"转换,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对联的语义形式、文化意象、交际意图,以取得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等效。  相似文献   

20.
请进     
宋朝时,有一位好客的富翁,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3个字":话不老",下联也是3个字:"镜中人",横批还是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