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从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汉语和壮语均属于汉藏语系,语法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于定语表述时语序的差异。通常的说法是汉语定语的修饰关系是通过介词“的”把修饰词和被修饰词连结起来,而壮语基本上是以词序的“倒置”来表达。 相似文献
2.
3.
兰木壮语两字连读的读音型式受语法结构的制约。文章从短语(或词)构成的角度探讨两字连读在所属类型中的读音型式和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4.
5.
“的”字词组和定中词组的关系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杏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的”字词组和定中词组有密切的关系,从语法功能上说,它们都是名词性词组,从表意作用上说,进入语境后,两种词组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例如。(1)这里没有我的书,我的在家里。(2)木头的桌子耐用,我要这张木头的。(3)红的苹果既好吃又好看,我专挑红的买。例(1)中“我的”就是指“我的书”,例(2)中“木头的”就是指“木头的桌子”,例(3)中“红的”就是指“红的苹果”。如果我们用“X_a的+y”来表示定中词组的构成形式(“X_a”表示定语,“y”表示中心语),用“X_b+的”来表示“的”字词组的构成形式,以上三例中的X_a=X_b,这样,从构成成分上看,似乎“x的+y”比“X_b+的”就是多了一 相似文献
6.
7.
8.
赖先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5)
VP表示动词性词语,“懒得VP”是动词“懒得”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动词短语。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从语义表现上来看,这一结构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28-31
我国古代没有"规范"专名,但并非没有"规范"观念。我国"规范"观念通过"规矩"、"权衡"等其他一些用语表达出来,而且颇具特色,很早便用于刻画"法"。西方法学引入"规范"观念,比较突出地反映在近代。中西"规范"观念,本身差别不大,可以互通互译。近代以来,"规范"译名经由日本传入我国。考察规范语源,有助于挖掘其理论意义,也有助于理解法或法律乃至法学本身。 相似文献
10.
“哭嫁”俗源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国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6)
哭嫁歌是解放前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一种婚姻仪礼歌。哭嫁,是一个十分严肃而隆重的社会生活仪礼。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姻习俗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的制约和影响,婚姻所表现的传承事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色。恩格斯指出:婚姻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婚俗曾几度改革。至‘改土,之前,曾有‘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风俗。”(《土家族简史》282页)所谓几度变革,即土家在婚姻制度上,也经历了人类所共 相似文献
11.
赵丹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81-85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2.
PAN Li-hui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动词词头ta3一般只使用于壮语某些土语,在各个土语中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壮语ta3与汉语“打”在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均有对应关系,可能于唐宋时期由古平话借入。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 相似文献
14.
徐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古今字是传统文字学领域的术语,是探求汉字字形分歧现象的,属于文字学研究的范畴。同源字是词义学领域的术语,是以声音为线索探求词源的,属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尽管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在语音和词义的分析上又往往存在着共同点。也就是说一组古今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字关系,而一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5.
陆天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汉藏语系诸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特点,证明了它们在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它们历史关系的性质尚有争论,但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至少汉藏语系诸语言从一个原始语分化而来的可能性不大。在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历史关系中,亲属关系和接触关系不应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种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短语结构的歧义现象。一般表现为同一结构形式包含着两种或多种语义内容。在壮语里,由于偏正结构中作定语的谓词出现在名词之后,而主谓结构中作谓语的谓词也出现在名词之后,因此,壮语的偏正关系和主谓关系就具有统一的形式:两者都 相似文献
17.
“马子”意义源流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新新人类常用“马子”一词指称女朋友或情人,一些表示追逐、寻觅、玩弄或调戏女性行为的词语也随之而生。本文以“马子”在汉译佛典、唐宋笔记、清人著述及近现代作品中的运用情况,阐释了该词意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19.
高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强调儿童诗是诗,那么把握、概括儿童诗的特点,就必须既体现其作为诗的特征,同时又能看出在诗这个家族里,儿童诗又自有与成人诗不同的特色.依据从诗的特征出发寻找儿童诗与成人诗不同之处这一原则,本文认为儿童诗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儿童诗对生活所进行的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能力,要与儿童的生活接近,以唤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儿童诗的感情必须是孩子的纯真感情,能够激起小读者的强烈共鸣;儿童诗的想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出现成人式的想象;儿童诗要通过新颖巧妙的构思来表现浓郁的儿童情趣,构思要体现动的要求,从而使作品不仅获得生气勃勃的艺术效果,而且容易在行动或动作中写出活生生的孩子形象;儿童诗的语言优美,适于儿童阅读、欣赏和学习,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任务,在儿童诗上正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炼而表现得更为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任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有”字是个动词,它和其他动词一样,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述语。但它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一些词语结合后可以受副词“很”修饰。如“很有修养”,“很有些自以为是”等。“有”字的上述特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本文只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