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水浒后传》作者事迹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的生平事迹历来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现根据《东池诗集》和有关资料,对其进行了澄清和辨正。其实陈忱不仅是“惊隐诗社”的成员,同时还是“东池诗人”中的核心人物,依据《东池诗集.初集叙》可证实陈忱生于明万历乙卯仲春,即公元1615年3月,且自号“默容居士”。另外,《东池诗集》中有陈忱的八首诗为前人所未发现。这些都为研究陈忱的生平事迹和诗歌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关于龚用卿的生平事迹,诸家学人的论述主要是基于《明史》《明世宗实录》的片段记载以及《国朝献征录》中的龚氏墓志。以《福州通贤龚氏支谱》《云冈选稿》等几部龚氏家传文献为新材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龚用卿的生平事迹,也可以确定《使朝鲜录》作者龚用卿“字鸣治,号云冈”或“别号云冈”,其生于弘治十四年辛酉五月二十四日,卒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六月十七日,即生于公元1501年、卒于公元1564年,龚用卿的生卒年应该标为“龚用卿(1501—1564)”。  相似文献   

3.
杨世明同志所著《李调元年谱略稿》(见《南充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略稿》)是继清朝同治年间杨懋修撰《李雨村先生年谱》之后又一个研究李调元生平事迹的专文。它无疑是李调元研究中的可喜收获。但岁月悠悠,资料流散,探究李调元其人其事颇为不易,以此《略稿》不免有一些可疑之处,本人就粗略所见,予以考实,并就教于作者。  相似文献   

4.
王维五考     
王维生平事迹的考订,前人做了不少工作。清人赵殿成积毕生精力,搜求钩稽,考订笺注,且“间与友朋会集,质疑访逸,研榷是非,采其合者载之”,(王右丞集笺注·笺注例略》,以下凡引此书,均只标卷数)成《王右丞集笺注》,並附有《年谱》1卷。今人陈贻焮等也对王维生平作了新的考订,颇有发明。然而,千虑一失,在所不免,如王维的生卒年,前人之考订,就误差9年左右,据笔者考定,王维当约生于武后如意元年,卒于唐肃宗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诸城丘志充是与《金瓶梅》早期流传很有关系的一个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和谢肇浙《小草斋文集·金瓶梅跋》都曾提到他。马泰来先生《诸城丘家与〈金瓶梅〉》一文大体考索出丘志充的生平事迹,读后受益匪浅。唯马先生据丘志充行年推断出来的《野获编》“金瓶梅”条写作时间,似有疏误。  相似文献   

6.
2000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 2 0 0 0《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 ,包括 :2 0世纪“龙学”研究之回顾 ,新世纪“龙学”研究之展望 ;最新“龙学”研究成果之交流 ,如 :刘勰生平事迹考辨 ,《文心雕龙》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思想之研究 ,《文心雕龙》创作论、文体论、批评论之研究 ,《文心雕龙》作意、渊源、影响、作用之研究 ,以及《文心雕龙》应用研究、学术史研究、方法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戎昱是盛、中唐之交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但新旧《唐书》没有为其立传,生平事迹在唐宋文献中仅有零散片断,见于《本事诗》、《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等,多为小说家言,且因袭穿凿。大不可靠。《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著录“戎昱集五卷”,同时载其事迹:“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州、虔州二刺史。”这两句涉及戎昱生平大端,从其作品中可以印证。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戎昱小传,诗人的事迹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不难发现,辛文房并未为描述戎昱生平事迹提供新鲜材料,只不过连缀旧有的传奇性材料,用了点附会的功夫。此传所述,不惟行事多  相似文献   

8.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卢全是中唐元和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新唐书·卢全传》、元代新文房《唐才子传·卢仝传》及《全唐诗·卢全小传》等虽有记载,然而语焉不详,且言多纰谬。如说卢全死于“甘露之变”,笔者曾撰文辨此说之诬。本文拟据卢全本人的诗作,参以其他资料,对其生平事迹之可考者再作考述,庶几对前入的旧说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0.
“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致电热烈祝贺,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让载人航天精神光耀神州》的开篇语。初读来,这段文字貌似精彩,细细研读,则不免忧从中来——这段瑕瑜互见的文字因其出自《人民日报》,则不免令人担忧母语被误用危害之深。其一,“喜讯传来,举国欢腾”。此句乍一读无可厚非。但是,“神六”飞天,是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并非过去某些试验、试飞那样“悄悄的进行,声…  相似文献   

11.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并未刻意构建自己的史学研究体系,但他从事史学研究有自己的原则:探寻历史的文化内涵是他的史学追求目标(文化视角);用趋于保守的标准衡量历史是他的史学态度(保守态度);从具体的个体及集团入手研究抽象的历史问题是他的史学方法(个体取向)。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与大多数现代作者不同,他创作历史小说的动机在意识层面是为了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在无意识层面则是其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创伤性情感体验与本能欲望的升华,正是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的共同作用,激发并支持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的创作行为,这也正是其作品在当时历史小说创作中自成一家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现的是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对他所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作出不同的理解。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封闭的、肯定的、科学的,所以历史必然性在它那里就表现了永恒不变之道;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否定的、辩证的,所以历史必然性在它那里就表现为革命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7.
熊大木在历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创作理论氛围中,提出了正史与小说"两存之"的观点.虽然在具体创作中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观点,采入了大量野史传闻而未予注明,但提出这一观点仍表明了他的勇气和眼光,对历史演义的创作理论作出了贡献.熊大木在历史演义中采入小说的作法与他书坊主的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透过蒙田随笔中的历史倾向,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认识历史的历史观。在蒙田对非欧民族民俗的叙述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非欧”文化历史观;在对政治事件的过程及政治人物命运的评述中,他流露出既尊崇道德而赞同君主制度,又赞同君主制度而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开明君主政治史观;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他持相对主义观念思考历史,从而导向运动发展的历史观:一方面,他从心智出发,确定世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将历史奠基在观念上,他又内在地预见了另一种历史观,即运动发展的观念。此外,蒙田还重视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教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墓志记载北宋中期地方官吏和镇一生所历人物、事件 ,多见于文献记载。其起家、仕途、世系和交往的政治家及遭遇的西京水患等 ,可证补史籍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批驳,阐述了关于历史著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柳宗元认为历史著作应注重内容的真实,写作内容应有所选择,应简洁,前后一致,并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也是其经学著作观,反映了柳宗元对经学文献的看法,体现了柳宗元的经学研究观念,反映了中唐时期经学、史学的变化。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与其哲学观、历史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