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祖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狄金森主张描写自己熟悉的内心世界的活动, 因而她的诗不可避免地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她的诗歌创作实践表明, 情来自内心, 先是有所感, 而后触景而迸发。她善于运用意象来提高诗歌的强度, 拓宽诗歌的含蕴。她能把握她所接触的事物的瞬间的感觉, 并注之以灵性, 造成一种包含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2.
孙雪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韩两国共同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考察有关中秋节的史料,对比节日文化要素,会发现两国中秋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这些不同,基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及内在精神,体现出岁时节日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我们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标准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之“国家规定”,用于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审理,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均有适用,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违反生态环境标准的同时,需要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才会被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生态环境标准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产生多重影响,为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以卢曼的系统沟通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71例生态环境损害判例,阐释由生态环境标准引起的各个系统间的互动过程,发挥法律系统相较于其他社会子系统“观察之观察”的优势。目前,生态环境标准“入法”存在生态环境标准适用的矛盾与空白导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足或过度赔偿,欠缺环境公共利益与其他公共利益综合考量,过于依赖虚拟治理成本计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明确划定纳入“国家规定”之生态环境标准的边界及其划分标准,以确保标准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完善程序和实体规则,在生态环境标准的司法适用中促进“事实”与价值的有机融合,平衡多种价值冲突;改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及其司法适用的方法和流程,同时适时更新质量较高的生态环境标... 相似文献
4.
龙其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1):9-15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生态文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集中书写,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全球危机的理解与想象。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对工业化大生产与水资源危机、空气污染进行了聚焦,同时也在对全球工业化大生产的关注过程中形成了日益明确的生态意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全球危机书写,反映了当代作家的全球一体化意识与关注世界环境问题的承担精神,扩大了生态文学表现视域,传播了生态文化理念,建构了一幅中国作家笔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5.
张玉智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
期货市场的信息生态反映的是期货投资信息、期货投资主体和期货投资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通过对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广大投资主体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环境目前呈失衡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期货市场信息生态失衡的影响,提出优化了我国期货市场信息生态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姜桂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6)
中国学界对"生态批评"的言说,呈越来越热的趋势。这些言说包括对生态批评何时出现,为何出现,它的内涵、对象、范围、特征、意义、思想基础、理论依据、价值标准等的认识和讨论。然而,对生态批评的谈论往往存在着与生态文学、生态文艺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文学研究等词混用,以至缠绕不清的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利于生态批评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拓展的。 相似文献
7.
岳友熙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6):732-74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DCC-GARCH模型对中国股票收益率与韩国股票收益率之间动态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韩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在2003年后呈持续稳定、快速上升趋势,且这种上升趋势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无明显改变。这表明中韩股票收益的相关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岳友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732-74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它应当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实践美学终结论"者企图以认识论、庸俗进化论、双重标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等颠覆实践美学,是一种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完整体系,它不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在科学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此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因为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泛滥,恰恰背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科学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反过来生态环境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治理。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都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人是自然又不仅仅是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生态伦理学则过于注重人与自然同一的一面。二者的尖锐对立表明,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4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以期为保护丰都县及整个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1-160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的背景下,流域生态保护的制度构建迫在眉睫。现有关于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制度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学界普遍认为生态补偿机制应发力于对上游地区的机会补偿,然而却不能兼顾流域水质恶化后上下游之间关系的处理。因此有必要在流域生态保护中厘清补偿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关系。目前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就制度目的与运行机理上表现为广泛的链接与交叉。当下尚未有任何规章制度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从生态补偿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入手,剖析并界定二者之间的制度真空、制度冲突与制度耦合等三种关系。同时从生态补偿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之间的制度依据、制度配置状态角度对两种制度的适用情形、责任序位以及资金的配置使用关系做出合理区分。 相似文献
1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综合研究分析了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的不足和问题之后,提出转化以GDP最大化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新面貌,以及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9-61
《雅歌》在《圣经.旧约》中是独特的一卷,通常被称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 Son)”。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使得《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日益增强,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构关系又赋予《雅歌》以超越单纯的世俗情爱之上的宗教文化属性。《雅歌》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非同寻常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中国古代诗学有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诗学重艺术(诗)的依存性,即重诗与政治、历史、道德等的关系;道家诗学重艺术的独立性,即重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探讨。道家诗学尽管常受压抑,但仍然生生不息,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既有对峙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正是这种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诗与非诗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6.
罗立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41-43
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体现在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与中国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相比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17.
孙晓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60-61
学术生态是一个包括学术制度、学术评价、学术风气等因素的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健康的学术生态关乎着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学术研究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频频出现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干扰和冲击着学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陈丽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9-13,32
文以载道,文学是反映生活又引导生活的重要载体.环境伦理学要扎根于中国本土,必然要渗透于文学之中,或借助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或优美语言的表达或悠远意境的渲染来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心理,从而使得环境伦理学真正获得中国化的气度和风格,也成为真正能够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活性思想元素,本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9.
蔡华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
由于苏联解体后大量环境问题的披露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称谓上的设想,“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其关注对象.克沃尔、福斯特等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早期注重环境保护后来却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原因在于民主体制的破坏、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以及外延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并认为“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缺乏对自然的关爱.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没有矛盾,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他们的研究又警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如果在实践上不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样无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预定在今后10年间连续举办的韩中作家论坛的总主题是“和平”,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创伤与愈合”。对韩中两国来说,近几十年是个人遭受社会创痛并为治愈创痛而备受煎熬的过程。创伤的治愈只能通过揭露而不是掩盖创伤而实现。迄今为止,韩国文学一直致力于创伤的揭露,并为此对政治压制进行了勇敢抵抗。中国文学正式开始揭露现实创伤是在1980年以后。虽然韩中两国文学间差异与相似性共存,但更重要的是超越“韩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界限而存在的文学普遍性。两国文学间的对话因这种普遍性而成为可能,并使这种普遍性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