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魔鬼与上帝》(以下简称《魔》)是萨特完成于1951年的一部三幕剧。在该剧首演时,萨特曾明确指出:“整个剧本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①据此,有学者认为,该剧实实在在是论证了上帝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方珏 《兰州学刊》2005,(5):104-106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阐发了其存在主义的的女性主义哲学,本文则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源头做一厘清,力图揭示出波伏娃与黑格尔、萨特等人思想的异同,阐明了其理论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谋划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9.
萨特的匮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0.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是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所着力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综合运动的可知的统一性中揭示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以及二者之间不可消解的联系”。因此,研究《辩证理性批判》中的自由与必然观,对于深入了解和批判萨特的哲学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讨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首先对“自由”和“必然”这两个概念的涵义作了独出心裁的规定。他说,这里所谓自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五十年代,萨特创作了他戏剧创作中的两个最好的剧本,即《魔鬼与上帝》与《阿尔托纳的隐居者》(以下简称《阿》)。这是萨特五十年代创作的伦理“双壁”:《魔鬼与上帝》通过主人公格茨向恶作恶到向善造善的心路历程从正面展现一种成功的道德选择过程,而《阿》则是通过一个失败者弗朗茨一生的教训从反面印证《魔鬼与上帝》中伦理思考的正确性。一、父亲的悲剧:赢者输弗朗茨的父亲格拉赫是生活中的一个强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凸现的是他的两大显著特征:一是极度膨胀的权力欲,一是毫无羞耻心与道德感。格拉赫的权力欲是以他在欧洲企业界…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迹于德国,当时它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西方掀起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热潮”,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萨特力图把存在主义入学塞给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萨特有个引人注目的提法,  相似文献   

13.
如果就书名而言 ,萨特的《辨证理性批判》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仿制品。但是 ,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是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而萨特通过批判辩证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则是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建立了他的先验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萨特则通过批判辩证理性建立了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萨特认为 ,他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是要把意识介入历史 ,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在萨特看来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本身” ,但…  相似文献   

14.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15.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论萨特历史辩证法的主题及其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表述的“意识经验”的自我实现历程,经过法国式解读,被着重突出了其“主奴辩证法”思想。萨特辩证法思想深受黑格尔影响。本文将以“自我”、“他人”及其“第三者”之间关联方式的演进为线索,对萨特历史辩证法的整体化历程作分析,认为其辩证法主题与进路并没有脱离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思想场域。  相似文献   

17.
萨特通过“辩证理性”的整体化演进来确立历史的可理解性基础,以反对教务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史观”;列维-斯特劳斯则以“结构”的共时性来瓦解“历史”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以反对萨特的“人道史观”: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揭露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缺失,但其“结构史观”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如果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参照,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相似文献   

18.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一方面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哲学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把人“丢掉”、“抛弃”或“消溶”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是个无人地带”,①出现了“人学的空场”,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命力。只有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纠正”马克思主义,才能“医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这就是萨特宣扬的“人学空场论”。  相似文献   

19.
含混:后新诗潮及其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新诗潮这个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存在主义受到指责和攻击的时候,萨特不得不回答类似的问题: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萨特以《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来专门回答,其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  相似文献   

20.
评萨特文学的哲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特的文学作品,一度蜚声于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文坛,近几年来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究竟应如何看待萨特的文学,则褒贬不一,大相径庭。 法国评论家莫罗亚在《评萨特》中说:“萨特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小说家。他的长、短篇小说、戏剧,都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正是他的哲学思想吸引了他的同时代的人。把哲学和文学联系起来的念头,造就他成为一个名人”。这是正确的论断。可以说,萨特的文学是一种哲学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