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明代中期以来,漕运河道多遇不畅。漕粮缘河道北运遇阻,南来的漕粮汇聚到淮安后,不得不以山东登莱二州为中转,通过海路向京畿运送漕粮。隆庆以降,由淮安经登莱海运漕粮已具规模,但官方对海运漕粮总是多有顾忌,因而即使是紧急时期,最多只是默许而已。隆万之交旋开旋罢的官方海漕为万历辽东战争期间民间海上力量涉足海运从事粮食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崇祯末期海漕北运再次实现。这条长期以来形成的海运线路曾为镇守东江的毛文龙集团提供了若干便利,淮安民间私人海上团体则成为毛文龙遭钳制后为其输送粮饷的重要依恃力量。淮安海商在逆境中不断寻觅着海运的商机,断续推进着自淮安到辽东的海上商业活动,彰显了海上力量的不竭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德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4):39-43
明代的总督、巡抚,属中央派遣的督察官员,自明中期开始,其体制及权力逐渐向地方大吏 演变,它不仅为清朝正式成为地方大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举足 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55-59
海洋亚太观指由大陆面向海洋、陆海共生的发展观。它注重亚太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创造 性,强调外向性、开放性、进取性及友好合作,并具有包括海洋意识、海洋开发和利用、以及创造新的海洋文明运作 机制和发展模式等多层面的海洋性内涵。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发展进程中,其海洋发展取向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海权论与和谐海洋大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一鸣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4):11-1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当今和平时代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的竞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用和平的手段去获取国家对海洋的控制权益,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战略。文章结合马汉的海权论,立足海洋新世纪的发展趋势,论述如何构建当代我国和谐海洋大战略观。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古民居雕饰的海洋情结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宝姬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109-112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古民居雕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雕饰审美上或多或少带上海洋情结,有着特殊的装饰效果。本文从古民居雕饰色彩、形态、题材和材料上探讨福建古民居雕饰所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7.
8.
赵君尧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10-16
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她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经过先秦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 相似文献
9.
福建海洋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增强福建文化强省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有助于成为福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与强大引擎,有助于发挥福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拉动力量,需加强对海洋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福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扩大福建精神的影响力,加强两岸海洋文化研究与交流,努力营造海洋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的史学领域内出现了私修当代史繁兴的浪潮 ,究其原因 ,则多种多样。明代实录失实与国史失修刺激了私家撰史的热情 ,通今之学与以史经世思潮是私家当代史撰述的社会要求 ,史料的积累和实录的流布为撰写当代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而个人因素和思想原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蔡明伦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6):87-91
明中后期,吏治日趋败坏,一部分忠正言官恪尽职守,举廉黜贪,不避权贵,展现岀言官过硬的素质和可贵的风范,对政风有一定积极影响,然而,言官群体的败坏却是明中后期的主流,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相似文献
12.
人海和谐:新海洋观与21世纪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国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43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立体海洋”时代,但是人类对生存发展的思路还没有根本转变,人类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又再现于海洋,其消极后果已使人与海洋的关系、海洋活动中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更形紧张。因此,人海和谐共处,应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的海洋文明理念。其具体内容包括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人与海洋和谐共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明朝时继续发展。通过政府的大力组织与官员民众的积极参与,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使明代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时期之一,其魅力在于对个体情感的全面张扬。在晚明文坛上居重要地位的松江诗人宋懋澄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个性解放的典范和表征,他与各类女性的真诚交往和相恋,表现出晚明时期特殊的情爱观,也体现出一代文人对传统两性观念有意识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印度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印度是一个南亚大国 ,处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独立以来致力于成为世界海洋大国 ,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印度海洋战略具有排外性、针对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印度洋、南中国海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因此印度的海洋战略是中国处理中印关系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代妈祖信仰比之宋元时代,在封号等方面都显得衰微,但因为自永乐朝始采取相对开放政策,海上经贸活动增加,加上十多批次册封琉球使者以及郑和等太监使团的出洋,均与福建和妈祖信仰有关,因此明代福建的妈祖信仰在传播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却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一些特征,也反映出福建在明代妈祖信仰传播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学坤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3):14-23
海洋时代的国家关系、国家兴衰和地缘政治,现代海洋实践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海权建构和现代海军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政治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洋沟通国家联系、丰富国家关系,海洋深刻影响国家强弱兴衰,海洋活动塑造新的地缘政治。海洋经济通过对生产力推动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形态,并在资本主导的社会运转过程中加速新的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生成,复杂的海洋经济关系还直接引起新的普遍的社会矛盾,并为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由探险、海盗活动到海洋贸易的海洋活动的现代性转变带来了海权需要,海洋扩大国家权力边界,但19世纪海权建设的实质常常主要是霸权体系形成,海洋法治处于艰难探索中。海军历史性地成为强国象征和海权的国家保障,海军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源自海洋经济活动需求,海军运转高度依赖海洋经济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特征,其所揭示的海洋政治的规律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推动构建现代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的重要类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必要将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压力。福建省在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应当发挥地缘优势,试点建设海峡两岸碳汇交易市场,通过先行先试的立法空间出台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先行完善立法,通过立法保护海洋碳汇,明晰产权,规范交易,选择合同适用的准据法,约定仲裁解决争议纠纷。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洪迈《夷坚志》各版本以及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后的各个传本进行梳理和比勘,证明了《夷坚志》各传本对于《六十家小说》(一名《六家小说》),以及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话本小说集的刊行所带来的影响,为还原明后期《夷坚志》各传本提供详实依据,对于深入研究《夷坚志》的版本及其传播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