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文化观念的嬗变、递进,之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显出其质朴而强劲的内驱力。如何看待当代文学艺术现象?这除了在文本形态上做一些更深入、更具技术特点的研究、操作外,就是竭力寻觅新型的理论支点和评述角度,进行广阔笃实的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后者大多是从文学艺术两者联系、同一的存在中,宏观地开掘、厘定出一定的规律和表征。实际上,在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在感知、心理、观念几方面的更始,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通,某一思潮、某一现象几乎形成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的共振。“新写实”小说的悄然兴起与美术的“新文人”画的出现,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相近,对各自所沿继的传统尤其是传统技法,有着同样的宽容和有限的认同。这便是笔者在论及“新写实”小说时,将其简化成“新写实”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4年第1期<野草>上发表的<聚餐>(作者杨猎)这篇小说,进行全息的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解读,指出了当代中国大陆新写实小说,对于社会转型期内广大社会生活群体--贫民、平民社会生活群体复杂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独特描写手法、分析视角和深层剖析,阐明了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作品出现的"由走出家因到荣归故里"这一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追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蕴涵在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人际关系文化中的心理活动对于凝聚民族心理、锻造强国心态、促进民族心理成长所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五缘文化心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五缘文化心理要素所具有的重情、重义、强调群体与个体的一致性等本质属性,五缘文化心理场中客观存在的人际吸引力、群体向心力、文化辐射力和心理同化力等各种场力的正向作用,循环往复的五缘文化心理共鸣效应所引发的良性心理同构过程,是实现五缘文化心理对中国当代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曾祥喜 《江汉论坛》2003,(12):65-68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汉语词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及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汉语词语的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汉语新词语中经济词语占据主导地位;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汉语新词语体现出更符合现代精神的时代色彩;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形成了新词语的丰富多彩的语义风格;不同亚文化的相互影响进一步体现出现代社会开放的多元局面。当代社会本身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是新词语变化的最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8.
在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冲突是制约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力图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文化背景入手,探究当代社会思潮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冲突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上所引起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夏之交出现的学潮,令人震惊,发人深省。这次学潮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沉沦和挣脱的一种选择,但结局却走向了反面。它启示人们,研究大学生文化心理及其正确导向,防微杜渐,培养“四有”新人,实在刻不容缓。 一、西方社会思潮回光返照下的心理骚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第2反抗期”,西方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不仅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宣传”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引起了学子们心理的骚动不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优秀代表人物,忻东旺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没有一位画家能像他那样对民工这个庞大而弱势的群体注入如此多的关注,我们从忻东旺的写实油画中解读出中国当代农民工的整体精神面貌,每当我们欣赏完忻东旺油画作品之后,都会被画中人物传神的表情所打动,这与作者本人对社会现实的独特理解及自身的油画内涵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话语,能够促进心理学体系间的对话和发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关注现实的社会心理生活,提供理解和改变心理生活的独特视角。在方法论层面,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多维一体、实用主义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世界心理学正面临着本土化议题的不断挑战,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下降以及与生活现实问题的相互分离,心理学界正在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心理学本土化改革的大潮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开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将中国心理学赋予中国的文化品性,将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  相似文献   

13.
潘海鸥 《阴山学刊》2009,22(6):55-5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世俗欲求,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受到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新写实小说带有种种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小说创作理念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心理差异看汉英寒暄交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暄交谈指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只是为了创造气氛或保持社交接触的交流语。它传递的信息极微,却分布广泛,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汉英寒暄交谈深层次上受制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方面探讨汉英寒暄交谈的差异,以窥文化对语言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三字经》对世人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和谐共生的积极自然关系,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三字经》,提倡通过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使当代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为恢复与彰显心理学的文化品性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不同的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概念、特征还没有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研究的生态性;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心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学书写,是个永恒的主题。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历代作家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文学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城市景象。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亦如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其研究的重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人"的问题上来,文学是人学,而城市文学是城市人的文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对城市文学进行解读,会有新的收获。文章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问候语是人类使用频率很高、使用人数很广的一种言语。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候语,能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心理性格和时代特征。“无它乎?”是我国最早的日常问候语,从中可以看出先民们艰苦险恶的生存环境,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对他人的关爱精神;透视出先民们因畏而敬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民风习俗;体现出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问候语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构建平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