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论文针对吉狄马加诗歌翻译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当代著名汉学家、诗歌翻译家、诗人梅丹理先生。梅丹理先生重点阐释了《易经》研究对其解读诗歌意象的重要启示,并围绕吉狄马加其人其诗、诗歌音乐性、个人民族诗歌翻译方法、成果,以及民族诗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自己未来的研究计划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真知灼见不仅为吉狄马加诗歌翻译个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长期受冷落的当代民族诗歌翻译与研究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从一般的研究角度出发,诗歌阐释体系使得诗歌本体研究呈现出一种中心话语状态,而弱化了诗歌的前提和基础——诗语.所以,在失衡的诗歌研究体系中,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研究角度来平衡整个诗歌阐释体系是当下诗歌研究的关键.而陈仲义先生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的突出亮点是将失衡的话语研究“解放”为诗语研究;在价值坚守下做诗语细部的延展;展现了审美突破下的阐释创新.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为诗歌翻译开辟了新视角,使诗歌在不可译争论的困境中展现了生机。诗歌"移植"研究认为,诗歌并非不可译,却需译者将诗歌从语言符号中解放出来,为诗歌的种子寻找适合的新土壤,使其自然成长、开花结果,进而成为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的奇葩。本文通过研究庞德诗歌译本中的文化"迁移"现象,说明诗歌翻译的"移植"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空白,确定诗歌移植的适合土壤;解构诗歌组成要素,确定首要还原要素成为移植种子;深入体会原诗诗境,采用有机翻译过程,令译诗自然成形,成为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洛特曼关于诗歌本文结构的重复性节律原则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将诗歌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为诗学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导夫先生的《丁鹤年诗歌研究》一书,对丁鹤年的生活时代、丁鹤年诗歌艺术美学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丁鹤年诗歌研究》使读者看清了丁鹤年生活的时代,认识到丁鹤年诗歌在少数民族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和总结了丁鹤年诗歌的主题思想倾向和美学意义,也为今后研究丁鹤年和少数民族文学乃至研究整个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对象有待扩展,研究深度也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是元好问诗歌研究史上重要的一家,对元好问诗歌的评论涉及诸多方面。他阐述元好问诗歌与陈与义的诗学渊源,发前人所未发;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精辟而深刻;并从学术史角度勾勒出元好问诗歌的接受轨迹,为元好问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研究诗歌和艺术的训练,他就不会研究媒介。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研究的灵感、成果都得益于他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在对诗歌、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麦克卢汉发现,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与诗歌的内容对人们的认知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诗歌的内容主要都集中于抒发情感、表达希望、寄托理想等方面,变化不大;但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形式和内容的效果相分离的特点。麦克卢汉诗歌、艺术的研究成果为理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纪美国诗坛女诗人,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先驱者。本文就其诗歌特点及其诗歌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从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作品表现来为对诗人更深地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于赓虞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23—1949年的研究多为其好友所作,在诗歌内容、艺术形式、中外影响等方面为于赓虞研究打开了通道,其中,诗歌的情感内容与艺术形式时人毁誉不一,牵涉到复杂的人事因素;1980年后的研究为全面深化期,诗歌方面在延续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影响源由雪莱扩展至波德莱尔、《鲁拜集》、厨川白村和华兹华斯等,诗歌分期多样化,生平经历和诗论获得关注,意味着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也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陆游诗歌材料的整理与选译、陆游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陆游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析以及陆游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对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为我们审视、反省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念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结合文化背景研究诗歌"和"以诗歌为材料研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的文化学研究"这一课题,由于当前讨论的"文化诗学"概念对中国原有的为人熟用的"诗学"概念产生挤兑,因此本文也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其翻译历来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隐喻论提供了研究诗歌意象翻译的新视角。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是一种从始发域“象”映射到目标域“意”的概念隐喻,因此两种文化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映射关系决定了如何来翻译诗歌意象。花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花意象的翻译,归纳了五种诗歌意象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直译加解释、变象达意、舍象取意和音译加解释,旨在为诗歌意象翻译提供借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黄诗材料的整理、选译,黄庭坚生平、思想研究,黄庭坚诗歌艺术特色研究及黄庭坚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19.
诗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西方诗歌和中国新诗的优秀作品为例 ,比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通感在诗歌艺术中的运用、作用及技巧等问题 ,认为通感运用相当广泛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美诗歌呈现出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多种感官上的美感,具有明显的多模态性,继而使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可能。文章通过构建英美诗歌语篇多模态分析框架,以爱德加·爱伦·坡的《致海伦》为例,从诗歌语篇的语境层、内容层和表达层对诗歌产生的语境、诗歌文字模态的意义功能、诗歌文本内外呈现出的多模态特征以及诗歌的模态关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和阐释。诗歌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是从跨学科视角对英美诗歌研究的一次拓展性探索,希望本研究范式能够对英美诗歌批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