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金富 《中州学刊》2006,2(4):38-41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它有哪些基本特征?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刊特组织刊发了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选送的两篇文章,分别就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无论任何所有制与生产方式都具有多种发展阶段与多种表现形式,因而具有多种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应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而且应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多层面的科学研究,既要进行"中国本色"研究、真正弄清中国生产方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也要进行"中国底色"研究,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特征;还要进行"中国特色"研究,科学把握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象一团神秘的云雾笼罩在人们头上: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口中国是“亚细亚社会”,说中国不能搞社会主义,应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构成了某一社会价值观的根基,而社会主要矛盾则主导了该社会价值观的性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理据只能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种小农生产方式的广泛存在,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落后和农村凋敝等"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既要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认真研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问题;也要在实践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纯民族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主义,即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关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支配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中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范畴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柯健 《新疆社科论坛》2009,(6):48-52,5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论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问题;创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和任务问题;拓展“生产方式”范畴,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及其性质问题;实现从“革命主题”向“改革开放主题”转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建构超越“生产主义”的现实路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的原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那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特色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郭廷建 《理论界》2007,1(7):4-6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创新论断的立论依据及理论与实践意义,认为该论断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及矛盾特殊性认识的深化逐步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本质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因此,该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博大、丰富、系统、精深.但其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构成这一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敢于突破传统的提法,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继续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弄清马克思的科学概念,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读了《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上刊登的辛向阳同志《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及其基本特征》一文,颇受教益,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个判断是科学的,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我们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总体的方法论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什么?靠“本本”不行,本本上没有现成可用的答案,即使有现成的答案,有些  相似文献   

13.
王胜利 《社会科学家》2013,(7):54-57,7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多样性理论认为,一定国家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发展变化是多样的,这是由该国家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和外部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中国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样化发展,这是我国生产方式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所有制多样性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多样化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头脑,是当前思想战线一项头等重要的大事。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呢?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中国1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一句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坚持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我们之所以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期的标志,不仅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弄清楚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赵紫阳同志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搞不清楚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不能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那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正是以所谓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未搞清楚为理由,公然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企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一项紧迫、重大、长远的战略任务。就当前看,如何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之一:到底是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还是坚持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屈指可数,但中国的发展却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改革?能否顺利完成深层次的改革?这不仅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还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共产党宣言》从发表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但其深刻的内涵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是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富强振兴之路。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亦即中国道路。近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展现出光明前景,令世人瞩目和赞叹。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它有哪些内涵?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人类有哪些意义?针对这些问题,陈学明教授的新著《中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包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调节制度、经济组织体系、经济管理方式、利益分配形式和经济监督制度等等内容,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形式。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