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以小说家著称于世,其实他也是一位诗人.由刘鹗孙子刘蕙孙教授搜集、辑录、整理而成的《铁云诗存》,虽非刘鹗诗作的全部,但从这些诗作中也可以听到看到刘鹗作为晚清时期一个改革者的心声和心态.一刘鹗生活和从事活动的年代,清王朝已到了行将灭亡的阶段.他对于已经统治中国二百几十年的清王朝并无叛逆离贰之意,而有力挽狂澜、企图补天之心.他想通过改革、变法,把西方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2.
<正> 在诊病过程中,中医很重视把脉,因为脉象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重视对作家文学创作理论的发掘、搜集和研究,也是因为文学创作理论,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把握,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研究刘鹗,要揭橥他何以创作出《老残游记》这部不朽的谴责小说的谜底,也必须研究其创作理论。但是,《老残游记》问世近百年来,尽管刘鹗及其创作曾几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刘鹗的创作理论一直是刘鹗研究的盲点。其中之原因,大概与刘鹗并非专门的文学理论家,身后也没留下较多的文学理论著述有关;或者与《老残游记》造  相似文献   

3.
严薇青同志在《文史哲》1962年第1期上发表了《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文,文章说: “刘鹗是晚清維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广……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紹和評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頗,即只談他的反动的  相似文献   

4.
贵在突破创新——评《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郭长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学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至今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予以探讨研究的学术论著。刘瑜先生石乞石...  相似文献   

5.
《为清官昭雪》一文,刊《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作者潘仁山同志。此文作者断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骂清官的是晚清的刘鹗”刘鹗骂清官之言,见《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文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无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自所见,不知凡几矣。”  相似文献   

6.
戴海斌 《社会科学》2012,(7):156-165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孔一青为了纪念《老残游记》发表90周年,由济南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近代文学学会、齐鲁书社等六家联合发起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10月8日至12日在济...  相似文献   

8.
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表露了太谷学派思想。要深入了解刘鹗,要弄清《老残游记》的真实含义.必须对太谷学派进行研究。以上观点,近年来已越来越得到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的赞成.不少与此有关的论文已经发表。笔者藏有数封太谷学人黄葆年,蒋文田、毛实君的亲笔信函,这里披露一封黄葆年给刘鹗的信(以下简称“黄函”).供同仁们研究中参考.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黄函共5页,写在现成的信笺上。信笺横宽26.5公分,竖高22.7公分,为红色双勾的修竹图案,右上角有”满纸平安仿文石室法”九字,左下角有“虚白主人制笺”六字。信的全文如下(标点系笔者所加)“云抟?弟心印:不见?年、未通一字. ?仲之不情也。上各有心,岂容相强。况?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研究,在罗振玉的著录和考释还没有开始时,早有人根据刘鹗所藏的甲骨进行研究,写成了专书。这就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孙诒让字仲容,晚号越东逸民。浙江瑞安人,光绪末年,住在北京。他是全国著名的学者,所著《周礼正义》、《墨子闲诂》,受到学术界重视。《契文举例》成书于一九○四年,也就是《铁云藏龟》出世后第二年。可不知为什么《契文举例》写成后一直躺在孙氏的书斋里,直到一九一三年,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老残游记》是晚清改革形势下涌现的以启迪民智为主旨的新小说中最有力度的杰出作品之一。在《老残游记》命笔前一年,即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元旦(1902年2月8日)的日记中,刘鹗写道:“朝廷变法维新,元旦暖而有风,春气风行天下之象也。与方药雨畅谈,意见相合者多。”刘鹗对于形势的乐观心绪,是有原因的。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2年1月7日),因庚子之变避至西安的慈禧、光绪还京,刘鹗也参加了“迎銮”的行列,并作诗四首,中有“风雪不侵清世界,臣民重睹汉衣冠”之句。两宫还京的第三天,就宣布了几条决定:(一)切实举办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务期造就通才,明体达用”;(二)命翰林院切实讲求“古今政治,中西艺学”,“务令体用兼赅,通知时事而无习气”;(三)派王文韶充督办路矿大臣,“务各认真筹画,实事求是,以保利权”。这些决定表明光绪在西安时宣布的变法维新,确在认真付诸实施。其中“整顿路矿,以开利源”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晚清维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这几乎是已经大家公认,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肯定他在政治思想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当然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绍和评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颇,即只谈他的反动的一面,或是过多的谈他的反动的一面,而完全不谈,或是很少谈到他的进步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公允的。甚至有些同志在对刘鹗的评价上,自己还拿不准,似乎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论述时前后意见极不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全面、具体地对刘鹗生平的主要事迹加以讨论和分析,而后给以比较正确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相似文献   

14.
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揭清官之恶”是《老残游记》突出的思想内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它“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胡适亚东图书馆本《老残游记》序称道“《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历来的中国文学史、小说史大都祖述此说,啧啧称赞。当然,否定的意见也是有的,五十年代张毕来同志著文斥《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招致许多驳难,后来就不见有人坚持了。但类似的评论仍时或出现,例如1981年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著文说:“刘鹗对清官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移化,伴随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荡。小说作为改良社会工具的主张,得到普遍倡扬。新闻、出版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专业作家,使创作和翻译小说的数量短期内达到一千种以上。其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时代特征的,当推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对此,鲁迅作了颇为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主旨,不少研究者已做过一些归纳。如有的同志归纳为:“哭泣与醒世:是刘鄂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向的两个方面。”①有的同志归纳为:“他执笔写《老残游记》,根本的意愿就是唤醒愚蒙。”②有的同志归纳为:“作者正是通过老残的种种经历,来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社会等各方面的感触和体会。③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都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把握了问题的本质。本文之所以仍要对《老残游  相似文献   

17.
通常人们都把北京不刻版蒙古文《格斯尔》看作最初的版本.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在1716年北京木刻版蒙古文《格斯尔》之前,至少有两种蒙古文《格斯尔》手抄本被发现,虽然这是少数学者的见解.策·达木丁苏荣在九章本《格斯尔》的前言中写道:“在1716年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刻印之前,已经有了蒙古文《格斯尔》手抄本的存在,这是确定无疑的了.因为1716年北京刻印的新版《格斯尔》未予更正勘误之处仍旧存在.1960年乌兰巴托出版的《诺木钦哈敦格斯尔》,它虽然注明是依据1716年北京  相似文献   

18.
<正> 《老残游记》在晚清文学中,有着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一般认为,它的长处在于两点:首揭清官之可恨,叙景状物时见清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叙及此书时就如是说。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如深入体味刘鹗一生行事,并从中国深远文化传统这个背景来观察,《老残游记》的成就,应该说来自传统文化中与传奇心态对立的另一条线索,即坚持不从概念化和情感化的立场考察事物,而是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从实际出发。有此基本  相似文献   

19.
一、序 上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899年的一天,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之事:一位古董商人从河南安阳携带一包“龙骨”来到北京王懿荣家中,让其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始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这便是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的发现。此后第二年,王懿荣开始收购甲骨。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在此之前,殷墟甲骨多是被村民当作“龙骨”卖给了中药店。而在此之后,则是当作宝物卖给了古董商人或直接卖给学者,挽救了甲骨的厄运,保存了这一重要历史文物,为甲骨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从1899年至今,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快一百年了。如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到本世纪末,正好前后各五十年。本文则以这两个时间跨度而分别叙述之。 二、解放前,甲骨文研究之概况  相似文献   

20.
<正>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它在老舍小说的创作道路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 《老张的哲学》奠定了老舍以后的小说创作以市民、特别是以北京市民为描写对象的基础。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是一种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探索主观世界。他既要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也要探索适合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客观世界。“作家总是选择与他的创作风格一致的题材来写。”(老舍:《题材与生活》)老舍选择的是市民生活、特别是北京的市民生活。他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大都属于这一部分。市民,是个范围十分宽阔而又极为复杂的社会阶层。其中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