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汉语否定句中,否定词置于被否定因素之前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结构。所以汉语句子中否定的因素一目了然。这种语言形式和思维逻辑上的一致性在英语否定句式中却不尽然。丹麦语法学家叶斯帕生(OHeJesperson)把否定因素分为两类,即“特定否定”和“动谓否定。”如:Notmanypeopleattendedthemeeting.和Manypeopledidnotattendthemeeting.这两句中,前者是特定否定,否定的内容是句中某一特定成份(即many)。后者是动谓否定,否定词结合在动谓结构中。两句话题义不同。前者意思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人不多(与会者寥寥无几)。后者意思是:好…  相似文献   

2.
否定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法中的重要范畴。就汉语处置句而言,根据否定词出现的位置,否定处置句可分为两种类型:否定前置处置句,否定后置处置句。这两种否定处置句的产生与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否定词前后位置的不同,其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也随之有所变化。否定词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和语用因素是两种否定处置句一直广泛存在于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同时阿尔泰语否定词紧靠动词的语序对新疆、甘肃等地汉语方言处置句否定词的位置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析英语否定范围的划分陈定长夸克等人在《当代英语语法》一书中,认为“否定范围通常从否定词本身开始,到分句的末尾,或到句尾附加语为止。”否定词有not,no,neither,nor等,其位置通常紧挨在被否定成分之前,在句中其他词序不变的情况下,否定词的...  相似文献   

4.
“否定”在语义学里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及含有明显否定词 或词 组的结构都表示否定意义。且否定多是对他人意见的反驳,对他人的批判,对其他事物的否 认 等等。这些往往都被视为是“消极的”。但在语言实践中否定并非总是消极的,其非否定意 义的用法也非常广泛,它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语言运用的活力,而且它甚至可以表达比一般肯 定句更强烈的肯定意义和赞扬意义。   相似文献   

5.
“问”作介词,不晚于两晋南北朝,它是动词“问”在“问 询问对象 曰”这一句法环境中经由重新分析而来。在成为介词的初期阶段,“问”所在句中的动词主要为言说类动词,后来逐渐扩大到索取类动词。“问”在近代汉语中曾发展出表处所的介词用法,但很快被当时成熟的处所介词“往”所淘汰,使得“问”的处所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继承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6.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9.
双重否定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可以指单句也可以指复句和紧缩句)用两个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一种句式。按照结构形式.双重否定可以分为单句中的双重否定、复句或紧缩句中的双重否定和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3种形式。双重否定的否定焦点的确定应该从句中第一个否定形式的否定焦点出发,主要存在4种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后带有“是”字的情况;两个否定词否定焦点为其后成分。且不为同一事物的情况;两个否定词连用的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否定整个第二个否定形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英语的否定转移关晓兰在英语中,采用修辞手段从句意、构词或语意上进行否定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从形式上、位置上来看某个否定词是否定某一个同或短语的,而从意义上、逻辑上来看实际上是否定另一个词、短语或从句的这种语法现象被语法家们称之为否定转移(Transf...  相似文献   

11.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朝鲜语词汇中,起源于汉字的词或可用汉字标记的词,俗称为汉字词。朝鲜语汉字词的大部分是借自于汉语的。如果把这些汉字词还原于汉字,与现代汉语词比较,其字形(包括字数、字序)、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甚多,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优越性。但是,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比较,有的“形同义不同”,有的“形同义同用法不同”,有的甚至“形异义同用法同”,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又具有独特的局限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4.
俄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是词形变化,汉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却是词序由于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因此句法关系只能依靠词序和辅助词来表现。在汉语中我们很难按照词的外部形式去断定该词究竟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一个词是主语,谓语或是定语要由它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所以说,在汉语中词序是确定句子成份的主要手段。例如:1)用锁锁门。2)用犂犂田。在这两个例句中的第一个“锁”字和“犂”字是名词,第二个“锁”字和“犂”字则是动词。它们的词形并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两大类“被”字句即“N被句”和“零被句”,发现关剧中被王力先生认为脱离常规的、没有定型的、后代逐渐淘汰的“零被句”占有“被”字句超过一半的比重,而且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表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方言"起"、"展"与词汇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方言词“起”、“展”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用法 ,描写它们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意义 ,同时与中古时期的意义进行比较 ,可以为研究它们在中古时期的意义和用法提供有力的佐证。汉语方言研究 ,可以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李字明先生认为所谓的名词词头“有”字,实际上是一个表特指的指示词,我们通过《尚书〉《诗经》等文献中“有+名”用例的分析,发现“有”为指示词的用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另外,我们将大家公认的一部分指示词与“有+名”中的“有”字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用法差异很大:前者在句中不能省去,一旦省去,句子就指代不明,句义就不能自足;而后者“有”字在句中大多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义。我们由此推断“有+名”中的“有”是一个既没有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的衬音词。  相似文献   

19.
“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李一平指代词“什么”有一种活用法,即表示否定和贬斥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本又根据“什么”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将其分为八类,并较详细地讨论它的意义和用法。本又又较详细地讨论了这种用法的历史来源──从一般的反诘句...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具有否定意义的词,不少的语法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提到过。有的称为“否定副词或否定词”;有的只谈了“没有”对某些词的否定;有的一笔代过,未加详解;丁声树等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解释。否定形式是各种语言所具有的共同现象,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有予以详尽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