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诚龙 《社区》2009,(20):40-40
为自己设计的路,要依时代而定。“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出身高贵.关系资源尤为丰富。他是曹操的侄孙女婿,嵇康时代,曹操虽死,但余威还在,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那是一张通行证。皈依体制,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对于嵇康,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太容易亍。但是,嵇康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不但不当“公务员”.而且连“国营工厂”都不进,只是在洛阳郊外开个“铁匠铺”,当“个体户”。当“个体户”,  相似文献   

2.
嵇康作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 ,因其“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对儒学的激烈批判态度 ,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儒学的反叛者 ,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从嵇康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建构来看 ,他并没有超越玄学融合儒、道价值的主流。他通过对汉末以来儒学形态的批判 ,以道家人生样式为根据 ,道家之“道”为本体 ,“作用的保存了”儒家价值 ,从而建构了一种融合儒道价值的新的生命样式  相似文献   

3.
嵇康人生悲剧缘起再探张廷银嵇康人生悲剧因何而起或其为什么被杀的问题.现在似乎已不存在什么异议了。学术界已基本否定了过去那些片面的、庸俗的推断.而趋向于赞同嵇康因反封建礼教、反当朝统治而死的观点.普遍认为.嵇康实际是被历史的和时代的敌手合围奸杀的.然而...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5.
嵇康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张廷银嵇康人生悲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探取其美学意义的方式途径自然也是因情而各异的,我们则采用最普通的方法,从构成或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几个矛盾冲突入手,在历史的与文化的宽广背景下,展示他的人格品质与人生境界。一最早揭示嵇康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6.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脚点却在“归仁义”.他认为,先圣体悟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情,才创立仁义制度,行仁义于世.为了实现仁义,嵇康又提出践行礼法的主张.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践礼法终,在这个循环中,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变得成熟.  相似文献   

7.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嵇康《幽愤诗》解读顾农关于嵇康《幽愤诗》的解释和评价,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意见是认为此诗“没有半点奴颜和媚骨”①,其中“包含了对司马氏陷害无辜的愤怒和抗议”,“总的说,此诗流露了不少对现实的灰心失望情绪,还含有一些对自己行事的海吝想法,并蒙上一层老庄消...  相似文献   

9.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10.
客观地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主张,探讨了其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和古时旧说反对。”的确,嵇康的散文锋芒外现,充分显示了“龙性谁能驯”的鲜明个性。《管蔡论》称管叔蔡叔“服教殉义,忠诚自然”;《难自然好学论》反驳张叔辽的“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转而斥与礼教有关的东西为“丙舍”“鬼语”“芜秽”“臭腐”;《声无哀乐论》一文,嵇康的论点和传统儒家的“声乐教化论”针锋相对,认为声音本无关于教化,只有“善”和“不善” 的区别。这些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透过嵇康的论文,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个性的独立。其行文中思辩和辩论技巧的魅力也令人称赏。概而言之,嵇康散文,有的树立靶子,有的放矢;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的广为取譬,加以类比;有的则条分缕析,推出论点。  相似文献   

12.
对于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哲学家嵇康的评价,学术界素有争论,形成了几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这种情况显然说明嵇康的哲学思想是比较丰富并且是相当复杂的,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 在计有十卷的《嵇康集》中,主要的思想依据,既有老庄学说,又有儒家思想。尽管他自己宣称崇尚前者而摒弃后者,说“托好老庄”(《幽愤诗》)而“不涉经学”(《与山巨源绝交书》),然而,阅读其著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这一问题,本文拟作一些探讨。 嵇康的文章,涉及面相当广泛。他谈论服食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嵇康的其它诗文及相关材料对其六言十首进行了梳理,认为以贤人君子理想为核心,这十首六言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浓缩了嵇康的社会与人生理想的同时,也浓缩了其诗文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4.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15.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其中嵇康以反“理伪”“争夺”的名教礼仪道德作为自己对道德本质的阐述,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作为自己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为讨论中心,认为阮、嵇的“自然主义”乃是当时的传统价值观与个人主体意识(个体价值观)相冲突的最深刻反映,从阮、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和个人的悲剧。文章最后指出,阮、嵇对“自然”的推崇和向往乃是他们对理想人生境界和个人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学《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之际社会政治、名士思想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嵇康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处世原则、交友之道,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嵇康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以及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士人中的威望和影响。然而,嵇康却因此文被司马氏集团残忍杀害。那么,嵇康真的就因为可恶的政治或一己的任性而要与同游于竹林的有着相同旨趣的好友绝交吗?当然不是,而是好友之间通过所谓的绝交来表明自己的心智、向往。  相似文献   

18.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托好老庄”(《幽愤诗》),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臣源绝交一书》)但嵇康既没有象何晏、王弼等人那样去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把精神性的“无”看作世界的本原,也没有如有些同志所认为的把物质性的“气”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嵇康看来,“何为其无有哉?”  相似文献   

19.
嵇康与嵇喜虽为手足,却是魏晋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代表,嵇康赠其兄之《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既展示出魏晋士人迥异的人生追求,亦折射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冲淡玄虚而又理性冷峻的文字,映衬出嵇康高洁的心性和超逸的风神。  相似文献   

20.
司马昭杀嵇康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由于嵇康是著名的文学家,所以往往很得人们的同情,其实如果深入考察一下史实,便知道他虽然死得有点冤枉,而其人却是并不值得称道的.嵇康生活的年代在魏、晋易代之际,那时曹魏政权已极腐朽,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的趋势已很明显,后来终于统一了中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嵇康长期以来顽固地站在曹魏集团一边,成为新统治者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确有取死之道.嵇康在临死之前已经向司马氏屈服,但未被充分理解,终于走向刑场,弄得“广陵散绝”了.这是有确切的史料和他的许多作品为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