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评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正确评价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既要看到我国建国初期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缺乏建设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以及当时两极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不得不倒向苏联一边并全面学习苏联;同时,也要实事求是指出存在着盲目迷信苏联、不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及一概排斥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
涂途 《中华魂》2008,(8):23-24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念书时,就从一些介绍中国文学的俄文论著中,看到过关于诗人田间和他的创作在苏联的介绍。那时,除了毛泽东、郭沫若、萧三(俄文名为"埃弥·萧",因为他长期在苏联生活、工作,夫人又是俄罗斯人,所以一般大中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位诗人"埃弥·萧"),田间和艾  相似文献   

3.
辛程 《中华魂》2013,(17):18-22
看到《北京青年报》2013年4月14日刊载的沈志华的讲演:《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一文,实在不敢苟同。文章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把它看作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文章涉及一系列原则问题,这里不可能一一评述。这里只讲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二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三是如何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周新城 《中华魂》2012,(3):30-35
郁知非同志:《中华魂》转来了你给编辑部的信。你提到的那篇《众说纷纭》的文章,我也看到了。在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之际,我国学术界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总结其教训。科学地进行这项工作.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苏联亡党亡国这样的历史性事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这个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有人说“糟得很”,有人说“好得很”,至于说到亡党亡国的原因,那更是众说纷纭。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6.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读《苏联社会哲学研究》专著王克千《苏联社会哲学研究》是李尚德教授主编并亲自参加撰写的一本专著,1994年9月初版。它是国家教委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当我们初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也许会...  相似文献   

7.
70多年的前苏联文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理想激情的艺术岁月、纪实批评的文学年代、理性哲思的创作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人性特征鲜明,艺术路径清晰,文学呈发展态势。通过描述苏联文学的艺术流变,反思苏联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苏联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苏联正处在他们所称的“危机”的阵痛之中,一些人更夸大地认为苏联濒临崩溃的边缘。不少人预测苏联将会降为二流大国。但所有的人都赞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进行根本改革是绝对必要的。危机的概念仅仅描述了苏联形势的一半,另一半则可称之为“改革的两难困境”。根据传统认识,苏联体制无法单独对自身进行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9.
1825年12月14日,俄国贵族革命家因不满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在彼得堡等地发动武装起义。故史称“十二月党人运动”,而其参加者史称“十二月党人”。列宁说,1825年俄国第一次看到了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把它作为俄国革命运动的开端,因而受到苏联史学界格外重视。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刚刚起步。所以,本文就苏联的十二月党人历史编纂学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0.
苏联的改革正在稳步深化。在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给苏联社会带来了生机。同样,在学术领域,改革也给学术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和变化与当前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苏联社会学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开始由纯理论向实际应用方面的转化。只要回顾一下苏联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不难看到,注重理论研究是苏联社会学的传统。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初期,苏联社会学就肩负着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取代形形色色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任。尽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列宁的倡导下,苏联社会学家搞了一些社会调查和经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没有持续多久便终止了。苏联社会学的这个特点与欧洲大陆的重理性轻经验的传统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倾向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在社会学研究中,欧洲大陆的学者一般说来是重理论思辨,轻经验归纳的。在欧洲大陆,哲学家历来藐视从事经验研究的社会学家。所以,苏联社会学家注重理论,轻视经验是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来,俄罗斯从思想界到文学界对前苏联历史进行深刻反思,重构"苏联"记忆成为当代俄罗斯小说的重要内容,文学由此变成诠释"苏联"形象的特殊话语方式。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缠绕,在小说中如何重构苏联记忆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面对同一个苏联"文本",出现了几种迥异的文学诠释路径,由此呈现多重的"苏联"面。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祛魅化的"苏联"、日常生活化的"苏联"、情感符号化的"苏联"。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对新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历史书写问题进行系统爬梳、审辨,可追踪考察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俄罗斯民族如何运用文学叙述策略建构"苏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2.
苏联、东欧剧变后,苏联模式的失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替代的。但罗默仍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以资本主义为超越对象,先是清算苏联模式,为新模式的问世扫清了障碍,接着提出了作为资本主义替代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新模式——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他还分析了通往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之路的前景,试图达到超越资本主义的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没有瑕疵,我们应看到其局限性,同时也应肯定其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苏联儿童文学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苏联儿童文学七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从总体上看是随着苏联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进的。从发展的特点看,苏联儿童文学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十月革命至五十年代中期;后一阶段从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总的发展趋势是,前一阶段表现为由多样化走向集中统一,后一阶段又由集中统一趋向多样化。这种发展趋势是适应历  相似文献   

14.
苏联依靠科技兴国战略曾经谱写了辉煌篇章 ,但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并不完备。苏联科技发展的不良环境、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松散关系和苏联政府对科技革命的不同态度导致了苏联科技兴国战略的不同结果 ,因而为后世留下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苏联背景。这种背景,一方面是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论战,它是毛泽东同志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断"左"倾的极其重要的"助剂"。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在苏联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毛泽东同志所误解,为毛泽东同志提供了"现代修正主义"的蓝本,使毛泽东同志进一步看到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事实上的危险,终于发动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西方看到的少量有关苏联核计划的出版物或者记录片是恐怖影片的素材。在西方,没有一部用英语撰写的专著试图汇集苏联核计划的所有方面,并分析其长处和弱点、其历史和其特性。本书作者保罗·约瑟夫森(Paul R.Josephson)是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本书中,他利用自己精通俄语的长处和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儿子的背景,对俄罗斯核工业的雄心壮志和荒唐愚蠢之处作了引人注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解散,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它,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考。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可寻,因而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去看苏联所走过的这段历程,去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从中总结苏联所走的现代化道路的教训,可以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具体来说,苏联以党代政的政...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許多文献中可以看到,多种射綫和不可見光,对植物生长發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已經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另外根据近几年苏联的报道得知,利用紅外光照射鷄,可以使母鷄多产卵和肥育快。可見紅外光对生物体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我們就大胆应用红外光进行了种子的处理,看是否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萌发,提高种子的发萌率,玆将我們的初步实驗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出发点与着眼点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象欧美国家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所建立的那种发达的社会主义;又不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所看到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以后领导苏联人民,按照俄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