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是人的认识创新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为认识创新明确了方向,认识主体的意识创造性是认识创新实现的灵魂。认识客体是认识创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客体对认识创新具有制约作用。认识工具是认识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桥梁,认识工具的价值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认识工具的创造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成果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意志在认识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最基本的是 :定向作用、控制作用和调节作用。意志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意志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并非绝对同步的。主体意志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单独拓展对主体意志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 ,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的认识和认识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两个常被忽视的根本性问题。维也纳学派认为知识性认知才是认识论所探讨的认识,而摒除了直观体验,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阐明了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体、个人,而是人类总体。只有立足于人类认识的总体,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则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5.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满足了认识主体需要的属性,使由此肯定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有两种特殊形式的认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进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即“事实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两者的主体都是人(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但两者的客体和认识过程方式却不尽相同,两者统一于人的实践,又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种认识的特点来探讨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认识主体的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选择性在认识真理过程中具有选择恰当的认识对象、深化认识过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认识活动是人特有的观念性活动,其活动过程是有目的的,其目的主要包括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种表现形式。认识活动的外在目的着重强调对于认识之外的其它活动(如,认识对于实践活动的指导)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认识活动的求真、向善的目的性追求。认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着重认识主体的求知欲望,即认识活动唯美的目的性追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满足人在认识活动中的求真、向善的目的性追求的同时,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体验的唯美的目的性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一个恒常性要素,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需求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选择、调节控制和驱动的作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展起突破和创造的作用。把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论中 ,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中 ,除了主体的本身素质影响对客体的认识外 ,认识方法的转换在认识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认识方法的转换包括 :环境的转换与变易、物质工具的转换、认识框架和意向的转换等等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知识型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对隐性知识本身的认知以及共享研究亦是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隐性知识的定义、特征与分类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隐性知识认知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认知从这三方面均需进一步的研究,且基于个体以及认知心理学亦是其研究发展态势;同时本文从隐性知识共享途径、共享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三方面出发,综述了国内外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对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尚需从共享动因、共享效率的定量研究以及共享过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导师素质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机理,以研究生的学术感知力为中介变量,构建导师素质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作用模型。运用相关分析、层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师指导能力对研究生的学术认知程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强度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导师的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学术感知力的两个维度都有正向的显著作用。导师人格魅力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强度影响显著,但对研究生的学术认知程度影响并不显著。学术感知力各维度在导师学术水平与研究生学术水平之间所起中介作用均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网络英语词汇理据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拟声、语义、形态学、认知理据多维视角解析网络英语词汇理据,并从人类认知图式角度深层解析网语同人类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认知科学正在发生从笛卡尔式的研究范式向非笛卡尔式的研究范式的转移。马克·罗兰兹重新审视4E认知理论,将体化心灵与延展心灵整合为一种统一的反笛卡尔主义的认知科学新理论:融合心灵。罗兰兹以认知标志为融合心灵辩护,利用其中的意向性论证策略,使融合心灵成为一个融贯的系统。罗兰兹的融合心灵实际上仍是延展心灵的一个版本,其认知标志存在循环论证、表征、认知膨胀等问题,意向性论证策略似乎并未给予延展心灵和体化心灵的融合以有力的说明,而将4E整合为2E,未免抹杀了嵌入认知和生成认知的功能。此外,罗兰兹所支持的积极的延展心灵论也存在自身的理论难题。罗兰兹对4E认知整合的尝试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忽视心理认知情感是当前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有其积极的能动作用。情感是人类追求真理认知的最深厚的最持久的最牢固的一种心理基础,情感是人生观认知的积极推动力量,情感对当前价值观认知具有折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端正认知态度,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认知时各种感官的相通性、认知的镜像性、认知的移位与错位性、认知的延展性以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元认知策略与外语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介绍元认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元认知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作用的分析,阐述了元认知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论证了有效的外语学习离不开元认知策略。文章的结尾作者指出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对其进行终身教育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动机理论从兴盛期、寂静期到今天的复苏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研究者们仍无法对其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和分类。从认知、情感、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动机影响的视角,讨论动机对SLA的影响以及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同时指出了现行的动机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模糊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具有缺乏对事物量的精确规定、缺乏与邻界认识的清楚分野、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比较灵活易变动等特点;它的形成取决于世界上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实践的具体性、认识手段的限制、某些先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它是人们认识的开端,是认识发展过程的必需形式,是指导人们创造性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重要认识因素,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交际中介。  相似文献   

20.
专业认知是专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而新生的专业认知对其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17-2019年入学的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和专业期待6个方面对新生专业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招生政策的改变,加大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生“高知识、低技能、高情感、低素养”的专业认知偏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动机缺乏自主性,对其专业认知有重要影响;已有经验和实习经历能够有利促进新生专业认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生源类型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生专业认知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