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何怀远 《学术研究》2006,2(1):13-20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及其本质的理解历来多样,其原因有多种,对马克思的文本不加分类、不作阅读价值定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本文从文本类型学视角出发,在区分马克思的研究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文本的基础上,把马克思的研究文本分为四类,分析了各类文本在求解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在阅读中的序列,以及文本思想和理解表述出现差别或矛盾时的解释学处置原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开始正视现实,注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倾心于研究马克思的文本,以求得到最贴近于马克思原本思想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相比于以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既定的真理体系加以抽象说明和注释的作法,这种研究趋势无疑给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坚持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反省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理论需要,一些研究者在阅读马克思的文本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在特定的观察视角和特定语义情境中的论述加以夸大(阿尔都塞称之为“分析目的论”),由此导致了众多语义域的磨越…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三种基本路径:经典文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从"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诠释"、误读的倾向;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对"批判的批判"进行"辩护"和盲目追随的嫌疑;在探索"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的实践中,不免陷入由"回到马克思"而"停留于马克思"的窠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与匡正:将文本书写逻辑前置于文本解读逻辑,以文本承载的马克思思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内容;辩证地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其问题意识并透视其开放性;实现从"理解马克思"到"运用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的研究新路径,形成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困境的理论意识自觉。  相似文献   

4.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阿尔都塞的总问题阅读法和征候阅读法,又对无辜阅读和有罪阅读、栅栏式阅读和征候阅读进行了比较,指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学的解读,是一种异与传统解释学的结构解释学的解读,用这样一种方法,它力图避免传统马克思主义阅读中的教条主义缺陷,读出马克思文本背后隐性的问题域。但显然阿尔都塞读出的只能是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是经过读者总问题设定的马克思,而非客观真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由借鉴西方文化思想,转入对马克思主义原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的多重转折——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现实转向。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译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种转向再次深化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中,这种转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的方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向人本位的转向趋势,重塑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羽佳 《河北学刊》2004,24(3):40-43
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注定了马克思的文本必然要以经典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地为人们所阅读。一部马克思文本的阅读史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史。在这里,汇集了不同文化背景、理论思维、意向和词汇传统中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并从中折射出各种阶级、政治和权力关系。因此,对于今天的读者,阅读马克思便意味着双重的任务: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与理解对马克思的种种解读,这就需要对马克思的阅读这一现象本身进行反思,而将阅读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提出,就意味着对阅读进行反思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08,20(3):23-27
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错误--历史视野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进行解读时,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及其关系.对我们而言,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更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去探究"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这才是从历史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独特价值之所在,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最彻底的反驳.  相似文献   

9.
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一个文本对象性质的定位问题.正确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对于正确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时,需要两种视野解释学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以及马克思的著作等文本提出了定位意见.  相似文献   

10.
郭小香 《理论界》2011,(4):106-108
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的基础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与无意识理论。他认为,理解"症候阅读法"的关键在于理解"总问题"。他通过分析马克思阅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总结出"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给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通过找出"空缺"发现"总问题",加深理论底蕴,深刻解读文本;填补"空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范围内发展马克思主义;用联系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阅读,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