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水浒传》虽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其思想倾向却和《史记·游侠列传》有类似之处.这一点前人评论《水浒传》者曾经讲到,我以为值得进一步研究.司马迁著《史记》的思想倾向,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游侠列传》里面.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史记》,说“是非颇谬于圣人”,主要即指《游侠列传》这类文章.汉明帝说司马迁不是“谊士”,王允说《史记》是“谤书”也都是指司马迁写《游侠列传》这类传记而言.在司马迁以后,历代的史书就很少再有《游侠列传》这样的文章了.特别是到了元明文化专制严酷的时代,官家的史书更不可能再有《游侠列传》那样的文字.但《游侠列传》这样的史家传统,却被小说家所继承了.其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就是《水浒传》.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倡的游侠来源于平民(或包括破落武士)的说法,大抵奠定了将游侠身份定位于游民、门客及武士的一般知识,虽然受到过各种质疑,但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对于游侠的认识。此说的误区在于将游侠与“私剑”混为一谈,而钱穆在四十年代、章培恒在九十年代都曾在对游侠与“私剑”作出判别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游侠,惜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这种一般知识使得中国早期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游侠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明显地被低估。当然,将游侠与“私剑”混淆或将两者的特质杂糅在一起,有其更为复杂、深远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令人论及秦汉游侠,依据通常是《史记》、《汉书》的《游侠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吾尝疑之:即然这些人都属于“游侠”,司马迁何以要作《刺客列传》将其一分为二?叉,若谓刺客也是“游侠”,那么司马迁何以要说“自秦以前,匹夫之陕,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荆轲、聂政辈不是秦以前的“匹夫”又是什么? 若细读《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我们会发现“游侠”与“刺客”实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品里的“武侠”与“私剑”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的侠文化是从写“游侠”的历史作品进到写“武侠”的文学作品,而在写“武侠”的文学作品中,又经历了一个汉代的“游侠”精神从保存到丧失,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和质的飞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游侠列传》是《史记》中一篇著名的人物传记,也是引起争论颇多的人物传记之一.班氏父子对司马迁歌颂游侠大不以为然.班彪称:“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并说:“所以遇极刑之咎也”,指斥极为尖刻.班固称司马迁“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进奸雄”,和乃父同一腔调.在《汉书》中,班固亦立《游侠传》,但在主旨上,和司马迁之《游侠列传》大相抵牾.班固虽吸取了《列传》的大量材料,但对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却一概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6.
南社诸子游侠诗的写作与唐代的游侠诗相互辉映 ,对照之下 ,笔者发现二者颇多相似之处 ,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相异的游侠诗风貌 ,站在唐代游侠诗的研究基础及目前研究旨趣的南社之间 ,本文试图找出二者相载相承及其各自发挥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的很多“轻薄儿”形象,其身份已不是传统的贵胄公子,而是活跃于通都大邑的游侠少年.诗人继承了《轻薄篇》的批评精神,借“轻薄儿”之名,对游侠少年的一些失当行为进行了批评.这一现象,为完整认识唐诗人的游侠观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十分景仰游侠的情怀,并以此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在著述《史记》时,他打破了历代史家着笔于“帝王将相兴亡盛衰”之事的先例,在“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代关节中倏忽一现却光芒四射的游侠身上。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谈及自己为游侠树碑立传,书写春秋的初衷时,抑止不住对游侠的钦佩之情,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游侠及游侠文学三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游侠是历史的产物。游侠的理念显现出所产生时代的思想烙印,即其侠义行为以及报恩、复仇之举,均源自原始儒家、原始墨家学说。于是,游侠显现出儒的侠化,侠的墨化,儒家节操,墨家行为。侠风、侠骨伴随儒教对东汉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夯实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游侠文学发展的基础。曹植的游侠诗,既是咏怀诗的先声,也是边塞诗的先声。而咏怀诗又孕育着李白儒、仙、侠合一的诗作。文人之所以酷爱游侠,出自诗人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以及憧憬与宣泄心态的外化。这一心态,一定程度地左右着作家的文学个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忧国忧民的时代精英们把目光共同投向了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游侠"身上,章太炎力图从自己的文化底蕴中找出游侠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选择了"儒"与"侠"并举可以达到"躬行"与"力为"的有效结合,以促使革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有关“游侠”的争论及研究由来已久,《游侠传》又是《汉书》中备受争议的一章。学术界多将它与《史记·游侠列传》作对比。新时期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关于《汉书》游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内涵、特征、史学观到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学视角,《汉书》游侠的研究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对《汉书》游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班固的作史精神和《汉书》游侠在游侠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游侠诗创作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游侠诗创作的繁荣局面 ,首先得益于时代的造化。其次是唐代诗人需要借助游侠的英雄形象 ,抒发自己报效国家 ,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第三 ,唐代诗人普遍具有漫游经历 ,容易使他们滋生侠义精神。第四 ,唐代诗人纷纷投入游侠诗的创作 ,与他们自身的任侠性格与崇侠情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先生在《湘西·凤凰》一文中,描述凤凰女子时,重点在于其中极少数人“落洞”、“行巫”、“放蛊”所显出的神秘,以及其深处隐伏的那种残忍与美丽交织起来的诗。当谈凤凰男子时,吸引他注意的则是当地绝大多数人中那份耀眼的、雄强的游侠精神。由于沈先生用了“游侠者精神”来概括当地男子人格现象,并描绘了一位神采飞扬的游侠者田三怒为证,因而,不免会引出当今一些读者如下的误会。其一,提及游侠,对于好读侠客传奇的人来说,极易联想起那些身怀绝技,仅剑持械,东游酉荡,不知操何营生,却到处找岔子打群架的俊男倩女,妖道异…  相似文献   

14.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收录的100多首游侠诗是我国古代乐府游侠诗的集中体现。这些游侠诗从题材上大致可归为4类:传统题材类、侠女复仇类、从军类、游宴类。本文对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具体内容因时代与作者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基本上显示出游侠诗创作的完整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一 “侠”的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因而定“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的“带剑者”为“五蠹”之一。可见游侠的最初形象并非如后世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崇高伟大。第一个为游侠正名而加以颂赞的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太史公自序》亦云:“游侠救人于厄,拯人不赡,仁者亦有足多者焉。”由于司马迁对“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也”,“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故他在《游侠列传》中所记的只是他的同时代人,即“汉兴有朱家、田仲、五公、剧孟、郭解之徒”,在《刺客列传》中才记战国时代人物(其实,那些刺客也是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与战国游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非子》与战国游侠韩云波《韩非子》是唯一谈到游侠的先秦典籍,反映了战国晚期较为成熟的游侠形态。它因此成为后世论侠之宗,但人们常常拘执于“侠以武犯禁”一点而造成理解的片面性。本文拟在《韩非子》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早期侠的基本特征及有关问题作出尽可能合...  相似文献   

17.
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虽然从儒家立场出发,对游侠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他也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对游侠史和西汉游侠概况进行了总结。他对游侠的载录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而少了司马迁的片面和理想化。游侠精神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班固衡量游侠时,特别注重其自身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此外,他还对游侠与儒士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侠”的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因而定“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的“带剑者’为“五蠹”之一。可见侠的最初形象并非如后世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崇高伟大。 第一个为“游侠”正名而加以颂赞的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相似文献   

20.
游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从新兴的士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它于西汉后期转化为豪族而从历史上消失了。纵观游侠作为一个实体性阶层存在的历史,它与国家互动关系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战国时期卿相贵族招养游侠,游侠为国所用却又以武犯禁;秦代对游侠限制、打击,游侠却成为反秦力量的中坚;西汉初至景帝时期对两类游侠采取不同的策略,两类游侠一兴一衰;汉武昭宣时期对游侠采取打击与引导相结合的手段及游侠出现分化;元成至西汉末期国家对游侠进行拉拢及游侠转化为豪族。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王权支配社会的原理起着主导作用。游侠阶层最终被逐渐强大的王权所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