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维昭 《兰州学刊》2009,(9):185-187
“豪”作为晚明语境下的士人情关之理想,既积淀着特定社会的文化底蕴,也负载着晚明士人的审美理想,因此探讨晚明士人豪之情美,其要义有三:一是揭示尚豪之心理契因;二是辨析尚豪之美学涵义;三是梳理尚豪之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晚明传奇,不以丰厚沉雄的思想意蕴著称,而以浓郁的喜剧色彩、强烈的娱乐性取胜。在情节上狠求奇怪,强化净丑脚色,制造新奇有趣甚或神秘玄虚的舞台场面,注意场面间的悲喜交织、冷热相济,使舞台成为活泼的、感性的、让观众获得娱乐情趣的丰富多彩的演出。这与晚明特殊的社会现实、哲学意识与文学思潮有关  相似文献   

3.
一在我国明代中叶以后和西方十九世纪初,都曾鼓荡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如风卷残云般荡涤了古典美学,把中西美学的历史推向了近代的进程。中西美学史上的这两支流既具有共同的近代性质,又存在着各异的文化特征,从而有可能也有必要作一番比较研究。作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这两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股浪漫思潮都在各个艺术领域中同时涌现,互相激荡,云蒸霞蔚,汇成壮观的文化共生现象。晚明浪漫思  相似文献   

4.
晚明是一个潜伏着文化转型和精神裂变的过渡时代,在"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情境下,"阳明心学"成为晚明思想界另辟蹊径的一个产物,它在发现人、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理念上达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新高度。在"阳明心学"及其"王门后学"的熏陶浸染下,晚明孕育了中国近代的"浪漫洪流",而从"阳明心学"发展到"王学左派",左翼激进的思想启蒙促进了浪漫精神大放异彩,然而现实困境及自身局限使之在"向左转"后无路可走,最终导致浪漫的瓦解和终结。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对于创造社、向培良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抗与创造的激情、对于自我内心的高度重视是两者共同具有的创作特点。但由于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以及基本的美学追求有所不同,中国现代作家在反社会中所确立的历史使命和未来理想更加具体,作品的美学形态则呈现出“情感的具体形象性”,与表现主义作家“情感的本质抽象性”有所区别。中国新文学中的表现主义并不具有西方意义上的完整性,而是与其它多种文学思潮相联系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以“主情”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是晚明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文学的角度提出美学的主体性问题。汤所标举的“情”,是与“理”、“法”及古典和谐美理想相对立、带有激越的近代崇高气质的“情”,它在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王国中闪射着璀璨的理想之光。这种美学追求在创作论中表现为对于情感、想象、天才、灵感的推崇,而它在美学观念和方法论上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美学的差异则反映出东西方两大美学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人们把康德美学看作是一种浪漫美学,但是,对其浪漫特性却并未解析清楚。康德浪漫主义美学精神最充分地体现在他的Asthetiche Idee(审美理念)之中。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美的理想,这种理想表现在人的思想中就是审美的理念,而一当在现实中创造出来,就成为物化的审美意象。而这种创造,所依靠的便是想象力与天才的张扬,以荒诞式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审美意象来自意义的丰富多样性,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是任何依靠理智所作的阐释都代替不了的,它为美学赢得了全部的价值。康德美学是真正的浪漫美学,它为后来的德国的浪漫派美学与人道主义的浪漫派运动开了先河,是它们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9.
强调文学抒写性灵,重视作家表现个性,这是明清浪漫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说到此时独抒性灵如火如荼局面的形成,人们自然会想到李贽、公安派,想到袁枚、赵翼等。诚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或批评史上真正确立最活跃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审美理论形态,是在晚明和清代乾隆年间。但是,任何一种文学思想和理论现象的产生,都有政治、经济等某些社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文学自身思想传统方面的一些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对独抒性灵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想传统作一次正本清源的探寻,沿波讨源,找出其真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思潮源于西方,而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主要由留日作家掀起.通过日本这个"二道贩子"接受西方文学思潮,正是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这个中介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而且其本身的成就与特色也给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很多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2.
论明代景泰之后文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台阁文学思潮的全盛,推动的主要力量是政权。景泰之后,文学思想开始转变,也与政局有关。"土木之变"以后,台阁文学思潮失去了它的政治基础;台阁重臣的台阁文学观也已淡化,台阁文学思潮的核心人物失去了他们作为领袖的影响力。由于士人对朝政失去信心,他们的创作便也从鸣国家之盛转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写。更为重要的是白沙心学的出现,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灵的本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真性情;在审美趣味上由典则雅正转向纯任自然的明净的美。白沙心学及其文学观念的出现,深刻而内在地影响着晚明重情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中叶以后,在中国美学史上曾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如果说前驱的骁将当推李贽的话,那么摇旗呐喊的殿军则是汤显祖。而与李贽、汤显祖同时汇入这股浪漫思潮的,还有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三袁与李贽、汤显祖在高扬美学主体性的大旗之下,结成了讨伐古典主义美学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14.
陈建华 《东岳论丛》2019,40(4):76-89
李渔把代表其小说创作高峰的《十二楼》称为"空中楼阁",不光体现他对园林设计的嗜好,也凝聚着他的文学以虚构为核心的主张。小说中亭台楼阁成为规训身体和道德的空间装置,而李渔采用反讽和戏仿的解构策略,在政治与美学的协商中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同情,重申了晚明的浪漫精神。另一方面对园亭楼居的描绘渗透着当时兴盛的园林美学的符码,表现了李渔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奇妙观赏,也给小说结构和风格带来美学上的突破。"空中楼阁"犹如各种文学与文化力量交涉、对冲或融合的势力场域,映现出明末清初急剧变动的时代精神,而李渔沿着"文人小说"的进路,以其多元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使小说成为一种既能负载与更新文学传统、又能展示其独立身份的最富活力与时代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是夏多布里昂美学理论的基石。在《基督教真谛》中,他把基督教的创世说、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和神秘主义,溶合于自己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之中。这是夏多布里昂浪漫主义美学的根本特征,夏多布里昂认为,基督教为艺术提供理想的美。艺术的任务是赞美上帝,引导人们按照基督教的原则去对待灵与肉、情欲与信仰、生与死的问题,并通过宗教的修炼,净化灵魂,最后皈依宗教。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以后至晚明,和社会结构同步变迁的是,人的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共同的审美心理和意识的汇合,遂形成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审美思潮。晚明的审美思潮的有机表现方式存在于理论和作品中间。诚然,小说、戏曲等审美样式得其风气之先,而在散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奠定了晚明散文美学的特殊性质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论徐渭的文学思想与王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渭曾师事王门的王畿、季本 ,学术思想与文学革新的理论也深受两人的影响。其中自然本色论与王畿的思想形异而实同 ,师心与师古的统一体现了兼法王、季二人的痕迹 ,师法唐宋派是与承绪王门完全一致的 ,徐渭的文学思想对晚明文学思潮具有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18.
李渔以其特殊的经历、人格以及出众的艺术才华,标举起异端大旗。他所选择的卖文糊口、托钵干谒的生活道路和他讲求生活情趣与物质享乐的人生哲学,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晚明文化风尚在清初社会里的印迹和影响。在清初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李渔的浪漫轻狂则被视为怪癖和滑稽,而他之举起异端大旗,又确有几分伪饰与游戏的态度。时代的限定和人格的缺陷,注定他的个人悲剧。他作为晚明文化的肖子出现,也标志着异端思潮走向了时代的谬误。  相似文献   

19.
晚明“闲赏”文化高度发达,文人们极为重视“闲赏”审美意境的营构,突出地表现在经由种种“长物”的存在,以及“物”与“我”的互动交感、“物”与“物”的相称相宜,开启出一种美学生活境界.其中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刻意疏离、抗拒“世俗世界”的士人的生命情调,以此作为避祸全身、修身养性的生命据点.然而,在追求精神超尘绝俗的同时,他们又留连于世俗享乐中无法自拔.清逸高旷意境的营构是晚明文人的理想,也可以视作他们对自身的一种精神规约.  相似文献   

20.
焦弦身为晚明重要的心学思想家,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的知识精英对新思潮独特的吸收与融合方式,体现了中国近世新思想的展露模式——博采三教、和而不同。他理想的人生审关境界“妙性无寄,天真朗然”,包含殷切的生死关切,不脱离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命,而且寄予了在自然性情中追求无限生命体验的深挚愿望——虽经千回百转也不丧失赤子之心,那个叩击时代精神的、生机盎然的浪漫热情不免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