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为己之学是儒家传统为学之道的主流,其实质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儒家的学做人,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尊德性与道学问,二者的顺序上,尊德性是第一位,道学问是第二位。二者的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为学传统已渐行渐远,致使当代大多数学子对为己之学提法感到陌生,对其深刻内涵不甚了解,疑议丛生,不一而足。鉴于此有必要重提为己之学,以唤起学子对为己之学真切的领会,即它是由本及末由体及用的正确为学之道。由此确立为己之心,笃实为己之心,正确处理学与用、闻与达的关系。将为己之学聚焦在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上,将为学功夫下在自身能力提高上,契合在内圣外王的功用目的上。  相似文献   

3.
儒家强调的"为己之学"其实质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当前我们改正学风,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思潮;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引导大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以上的政治格局中,因理想中“德”与“位”的对应,而对于贵族子弟的德性培养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孔子继承了这种对于个人德性培养的教育传统,并以“有教无类”的态度赋予其新的意义,使相关话语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进入哲学的范围,进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专门问题域,即所谓“为已之学”.这一问题域为孔子及其诸弟子所设想并践行的伦理生活划定了边界,在其中不但出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人伦维度——“师生关系”,并且孔子明确从“博文”与“约礼”的两个角度入手,展现出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关注,而在此意义上,对于人格的塑造,或者说修身工夫的问题,方可被视为此后儒家哲学真正的关注核心.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建构过程,往往是以西方哲学解构中国义理之学的过程.但是,由于义理之学所依托的历史条件不同,故而在知识依据、思想旨趣、知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传统内涵,而不同于西方哲学.强调中国义理之学的传统特征,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简单地将义理之学比附西方哲学;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义理之学在建构人类"普遍哲学"方面所体现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儒家之学重在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论语》从头到尾都是讲工夫的,儒家的基本经典也主要是论工夫。虽然儒家也研究本体和境界,但是,工夫才是最基本的。工夫是儒家论说的出发点。没有工夫,本体将与人无涉,毫无意义;没有工夫,境界也无以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哲学是工夫形而上学。基于这一认识,则可以较好地理解儒家哲学的本质,亦可避免其研究陷于"玩弄光景",或落入以西方哲学研究方法而支离中国哲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三年叶国庆等同志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了《西汉闽越族的居住地和社会结构初探》一文。作者认为春秋时代“越族社会尚处在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到了战国时代,越被楚灭,“自此以后,越族贵族集团的组织崩溃了,加之以贵族间不断的内争,越族就依其原来的组织分裂为若干部落,各有其君长”。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  相似文献   

8.
"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内涵;"忠"、"恕"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与要求;"为万世开太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生民立命"--实现人文关怀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伦理目的;因爱而爱、用爱换爱是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根据与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9.
"仁"与"爱"是儒家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中心主题,二者在其渊源、内容、实现途径上有所不同,因此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而二者的差异中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道路。因此,对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加以比较认识,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在靠近我们。由于受人类自私地利用自然的欲望支配,我们陷入了近代理性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的悲剧之中。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前面的道路不应该是以盲目地模仿西方的“工具理性”为中心的近代化。在“全球化”时代里,“儒家伦理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以奴隶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由于不堪忍受反动腐朽的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接连不断地奋起反抗。他们开始是纷纷逃亡,后来便发展为武装暴动。有的奴隶起义已形成为成千上万的有组织的队伍。如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就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奴隶主贵族望风逃窜,不敢抵抗。他“名声若日月,与尧舜俱传而不息”。(《荀于·不苟》)这种以奴隶为主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动和起义,是摧毁奴隶主统治的主力军,对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起了决定作用。同时,代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子在<尚书>训诂上矫正了传统注疏的一些错误,他对<尚书>脱简的判断和语序的调整,突破了对经典的迷信,开拓了<尚书>研究的新方向.他以理学思想阐释<尚书>词句,赋予了这部古老经典以时代思想的新鲜血液,为我们实现经典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戴震是一个富于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戴震来说,考据不仅是破坏旧经学、旧哲学的工具,而且也是建立新经学、新哲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基础。戴震之新义理思想的确立,不仅因为他自己有“志乎闻道”的志向,以及“此学不仅在故训”、“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方法论原则,而且还主要归因为他的理论批判与社会批判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5.
儒家平天下之理想实为化成天下,即以循天道之人道治理家国,推及天下,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以基于父子关系的家族伦理为核心的五伦关系的向外扩展是人文化成的最主要内容。而智、仁、勇之良知、良能得以真诚无妄的扩充是此五伦能够为天下化的关键。具体以修身为根本,修己安人,成己成物,大而化之,以至社会、国家、天下。  相似文献   

16.
"学"是自孔子以来儒家最为推重的。它首先是为己之学,面向个体的德性成就;其次是乐学,面向个体的精神愉悦;最后是上达之学,面向超越的天德。儒家"学"的三个面向不是平列式的,而是连为一体的,它既指向人,又指向天,最终通过"学"这一纽带,实现实然层面的天人合一,回归儒家哲学的精神主旨。这对于纠正和引领当下学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义理”、“考据”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理"、"考据"二词原非一对范畴,造成其在几个向度上的区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一致性。"考据"指利用文献资料所做的专题研究,"义理"起初泛指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虽可以简驭繁,但比天人性命具体。二者转为一对范畴是初始涵义、经学逻辑以及认知策略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文本诠释领域,"义理"原与"文章"、"章句"相对,后者接近于经书本文。经书"本文"而非经书中适合考据的内容,代表着经学诠释中"殊相"、"部分"的一极;"义理"、"考据"都围绕本文展开,考据活动的共相性取向由此彰显。在一个五要素的文本诠释理论模型中,考据活动足以与阅读活动等价,所以存在"关于义理问题的考据"。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群雄纷争的“内乱”,为当时西方文化传播者进入日本,营造了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西学东渐”的态势,西方文化传播者自身的特征或条件,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意识等内外因素的有机契合,使“南蛮学”最终得以形成。“南蛮学”广被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始基。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孟子》和《荀子》的关系来看,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骨干)的思想结构为"学、政、道"三位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学"在这个思想结构中的开端地位。儒家以学的方式保存和重建了整个世界,同时也以学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