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建立自己伦理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特征。伦理思想政治化、政治思想伦理化,是孔子伦理思想重要特征。孔子伦理思想还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作用,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孔子以“仁”为核心内容的伦理思想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风气都有许多借鉴的作用,孔子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与孝悌问题,它和仁、义、礼等思想一起,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全国所有大的文庙,都以显著地位,悬挂着“明伦堂”三个大字的巨匾。语出《孟子·滕文公》: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很复杂的,具有进步和保守、唯物和唯心的两重性。“千秋功罪”,很难评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伦理思想进步的一面越来越淡化,而保守的一面却越来越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者,他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是有历史贡献的。全盘否定孔子的伦理思想,无异于全盘否定我国的古代文化,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历史地、辩正地认识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关注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前提是需要给予其合理的价值评价.对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价值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其做历史评价,即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二是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对其历史评价是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分析现代启示是深刻挖掘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便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6.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儒经、儒行、儒治和儒学4部分。儒学既是前三者的综合,又是对儒经、儒行、儒治在理论上的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它是以其道德伦理的形式再现的,政治、哲学伦理化是儒学的一大特点。本文试以儒学伦理思想为原点,以探究荀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在重新估定孔子、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继孔子后儒学鼎立门人荀子、孟子二人中,荀子当为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笃实继承人;同时对荀子群、争、分而礼的道德本质、道德起源论予以新说;最后比较孔子原初的一些伦理思想,指出荀  相似文献   

7.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因为伦理思想是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准则是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伦理思想有“仁”“礼”“德”“孝”“学”五个方面的价值内涵,其基本特征是由内而外,重人轻物,重自律轻他律,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在汲取其思想精华的同时必须科学分析其思想方法的合理性和思想内容的全面性,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孔子伦理思想,宏观上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孔子伦理思想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也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从道德根源、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三个层面上,对孔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二重性分析,并指出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根源上间接反映出的唯物主义因素以及道德原则"仁"、"孝悌"、"忠信"、"礼义"等规范所含有的合理成分,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应相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孔子"仁"的伦理思想的分析,揭示"仁"的文化底蕴及实现"仁"的内涵的途径,指明"仁"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形势下的人文环境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当中富有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并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当代,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对于我国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 孔子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格和人格教育、人格修养思想。他的人格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方位, 陶铸了历史上一代代崇高伟岸人格, 成为民族传统精神的精粹。文章对于孔子人格思想的内涵、特点、现代价值、对其应有的正确态度, 以及关于汲取、借鉴墨家、道家、法家和国外有价值的人格思想等问题, 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吾敬东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苟子与孔子和孟子虽都属于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伦理思想与孔子和孟子相比实在有着不小的差别。以往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也注意到了孔孟与苟子之间所存在的差别,但这主要是指人性的善恶问题。应当说这一认识是合理的,但同样也应当说这尚未抓住孔孟伦理思想与苟子伦理思想区别的真正要点。孔孟伦理思想与苟子伦理思想的区别的要点在于,苟子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之所以说比较一致,就在于都定位于“德”的层面,而苟子的伦理思想之所以说与孔孟有所区别,便在于其更关注“伦”的层面。也就是说,苟子更关心的是社会的伦理问题,而有别于孔孟的主要关注个人修养问题。具体说来,两者的不同大致可以包括或展开为如下方面:孔子和孟子主要偏重于个人、精英层面、德性层面、修养层面、理想层面、思想层面,而苟子则更注重大众、社会层面、伦理层面、规范层面、现实层面、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管理伦理思想精彩丰富。孔子的教育管理伦理思想表现为:蕴育“内圣外王”的教育伦理目标;确立“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推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手段;实施“正己慎独”的教育自律方略;奠定“艺术人生”的教育美学基础。探寻孔子的教育管理伦理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伦理思想被公认为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源头。由于两位圣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有其相似性又有所差异,他们提出了相似的主张和观点,但同时也开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思维。从社会历史根源出发,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伦理思想作一个比较梳理,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地把握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一脉相承又同中有异的三大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本文重点对孔孟荀三家的伦理思想,作一个综合的比较研究。一就三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言,孔子讲“仁”“礼”的结合,孟子讲“仁义”,而荀子则讲“礼义”。“仁礼”、“仁义”、“礼义”的异同,典型地反映了孔孟荀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仁”“礼”的结合是孔子学说体系的基本特征,孔子的伦理思想也是围绕着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也是继周公之后,又一个重要的伦理思想家。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教育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伦理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研究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  相似文献   

18.
评《孔子与中国史学》伯岳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总是把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对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于其它方面,几近空白。西北大学文...  相似文献   

19.
孔子追求“德治”,他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描述成“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并以此作为德治的理想境界.孔子深知最违背德治的事莫过于发动战争.因此,孔子反对一切战争.然而,孔子所处的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列国兼并、弑君杀父、兄弟相残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孔子的理想政治相去甚远.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孔子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对战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他的战争观.孔子的战争观以伦理思想为本,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20.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由孔子开其端。孔子的求真殉道的治学伦理、知德统一论与无神论倾向、惜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与资源伦理思想以及将自然美与伦理美结合起来的比德教育方法,对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前科技伦理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