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技术转移中有关技术引进方本身的知识,可称之为本土知识。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中,电报技术的倡办者们对本土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获得与整合。这集中体现在使用中文进行收、发报和电报线路敷设工程中长木飞线与地线的应用方面。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取得较好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是促进联盟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转移各阶段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是外部引导因素,知识转移输出方的知识创新能力、转移意愿、转移技能是基础因素,知识转移接受方的学习意愿、消化能力、应用效果是能动因素,政府部门、知识输出方、知识接受方和社会中介方的互动是提升知识转移效能的耦合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和实务推进中的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取向和实务导向。社会工作本土性知识的合法性建构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念关联、话语过程与价值性合理性对话,意识形态、政治实践过程与合法性辩护,地方性知识、本土经验反思性与有效性建构。其知识建构原则体现为:契合本土经验和满足现实需求原则,与西方知识沟通与理性对话原则,本土文化资源发掘、开发传统与超越传统的原则。其知识建构路径表现为:"本土性契合"和"结构性亲和",文化主体意识自觉、自主性实践和反思性建构,以"认同问题"为核心和创造性转化,实现理论建构中的历史—文化嵌入性。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经由创造性转化的符号资源、社会表征系统和价值系统,构建中国文化系统下的社会工作的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意义生成规则和社会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发包企业主导的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外包双方在这一整合机制中的地位和出发点存在差异。发包企业的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国际服务外包中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常规性和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更大。接包企业应以国际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转移为突破口,将从发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能力。接包企业不应满足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应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不同类型的接包企业应立足自身吸收能力,结合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选择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知识观下,企业成长就是在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增加知识和提高知识质量的过程.知识增量是从知识转移角度分析企业成长的关键变量,但却不是决定其成长的唯一要素.知识增量进入企业后,需要经过企业内部整合,知识质量得以提高,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长.同时,集群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程度,对集群内知识转移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对转移知识的整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全球领先企业获取技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一条快车道.但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知识转移难以完全成功.文章以领导型的全球价值链为对象,分析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领先企业向本土企业的知识转移机制,并从知识转移过程的参与要素入手,分析了领先企业知识转移能力、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平台、知识本身特性对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全球价值链中知识有效转移的影响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并购后的知识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和发展中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并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并购双方现有物质资源的整合策略和整合效果,而且取决于并购双方知识资源的整合策略和整合效果。为此,不仅应对并购后形成的物质资源实施合理的整合策略,而且还必须对并购双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以减少或消除并购后因双方知识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不协调甚至冲突问题,形成符合并购后建立的新企业发展要求的知识资源,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学视角对广告传播文化本土定位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着重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社会建构:广告传播文化的本质安排;二是社会能见度:广告传播文化的符码意义;三是社会软实力:广告传播文化建设的本土定位。首次从社会建构、社会能见度与社会软实力三者整合高度,对广告传播文化建设本土定位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的学理分析,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型商用飞机产业链整合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型商用飞机全球产业链的结构与特征,认为随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产业链从二级、三级承包商向产业链的核心治理者的角色转变,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国际竞争正不是单纯的主制造商之间的竞争,而是以主制造商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的竞争。我国大型商用飞机国际竞争力的建立,取决于关键部件整合、技术整合、核心能力整合的三重整合能力的影响。我国大型商用飞机产业链整合,还需要从产业链各环节核心能力提升、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变动、重要系统部件的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升产业链的动态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外R&D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及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为我国实现海外R&D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当前应解决以下难题:构建我国海外R&D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技术转移的双向传导机制,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参与跨国战略联盟的非对称性问题,加强跨国并购的后续整合及研发本土化问题,强化政府主导下的R&D国际化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条件下,作为2 l世纪先进生产力主体的网络生产力,以互联网和信息交换为依托,呈现出信息化、技术化、效益化和高度智能化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钢铁工业国际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格局的演进指出了钢铁工业国际转移路径,阐明了钢铁工业国际转移的特点,进而主要研究了影响钢铁工业国际转移的因素:比较优势是表层动因,技术进步是根本推动力,重合产业是基本条件和产业结构是主导因素等.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钢铁产业的现状,着重论述了中国承接钢铁工业转移所具有的时机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发挥中国钢铁工业特有优势,抓住钢铁工业国际转移机遇,是中国成为钢铁工业强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直面WTO的中国工业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 ,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 ,中国工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中国工业同其他产业一样 ,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对我国工业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集合工业的整体优势 ,迅速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是中国工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分析了中国工业的现实竞争状况 ,阐述了中国加入WTO对工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从观念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广泛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保护民族品牌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工业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及我校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天地。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和教育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国家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依赖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基地,始终担负着创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知识整合前因的研究突出了知识存量和知识交流对于知识整合机制建立的影响,却未揭示出国际化双元对于知识整合机制的影响机理。将知识整合机制划分为正式整合机制和非正式整合机制,探索了国际化双元对于两种整合机制的影响,以及国际知识广度、深度和缄默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国际化双元对正式知识整合机制和非正式知识整合机制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国际化双元与正式整合机制之间的关系受到国际知识广度、国际知识深度的正向调节,国际化双元与非正式整合机制之间的关系受到国际知识深度、国际知识缄默性的正向调节。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实施国际化双元战略,推动建立知识整合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将技术转移的主体界定为知识和技术创造的主体以及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在此前提下依据一个特定知识主体的技术知识发展呈现S曲线的特征,按照S曲线发展的起始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探讨技术转移的对接机制。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技术要求不同,决定了行业应对的机制的不同,为此,重点研究S曲线中起始阶段的对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