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民国元年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其宗旨在于统一字音。民初国音(老国音)与清初《音韵阐微》音系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与清末官话音系十分相近,而与北京音区别显著。老国音实是明清官话音的尾声。五四之后促成北京音取代老国音的重要条件是: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确立北京音为现代汉语标准音是国语统一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代语音在汉语语音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研究宋代语音大多以韵书、韵图为材料,宋人的音释同样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发掘出许多反映宋人实际语音的字音资料。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等著作中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3.
1 总说元朝周德清的名著《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北方话的代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普通话形成的方言基础是北方话,普通话形成的历史基础是近代汉语。代表近代汉语北方话的著名韵书《中原音韵》无疑是研究普通话语音形成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朝鲜对音文献的谚文注音资料,考察近代汉语唇音的合口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虽然《中原音韵》在音位上没有开合口的对立,但在实际音值上仍然存在开口与合口的区别;第二,14-15世纪汉语音中,《中原音韵》的桓欢韵唇音字确实存在过[u]介音;第三,近代汉语声母后的[u]介音是一个过渡音,它是随着声母的展唇性和央后无音变为前元音的过程中消失掉的,而这个变化大约是在《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6世纪初)以前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一部元代的曲韵韵书,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有关《中原音韵》的音系特点,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汉语方言是研究古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通过方言材料可以推证古汉语的语言现象,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孟子音义》中孙爽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组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0.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北方戏曲语言的规范统一,都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自其问世以来近七百年间,由于牵扯到如何看待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来源及其发展问题,有关《中原音韵》所代表音系的争论,也就从未止息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争论,大致有三家意见: 一、《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大都话; 二、《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河洛音; 三、《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北方话。 认为代表大都话的有赵遐秋、曾庆瑞、宁继福先生。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1.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12.
《孟子音义》中孙奭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纽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3.
葛中选是明末著名的乐律、音韵学家,他的《太律》是一部重要的乐律学、音韵学著作。他套用乐律理念分析语音,致其难读。但是,只要把那些与语音分析不相关的成分去掉,就显现出了葛氏设立的各种语音分析范畴。《太律》前三卷所载的三种不同编列方式的韵图(音节表)分析讨论了当时的官话语音系统,它所创立的语音分析范畴和韵图(音节)编排,显示了葛氏对语音的精到分析和详实的音系描写。这些成就表明,《太律》在汉语音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中古后期,北音系统处于激烈变化过程,从语音史角度看,这一时期北音系统入声韵的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为了研究《中原音韵》,确定其音系基础,也有必要扩大研究范围,对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北音系统入声韵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 这个时期的韵书、韵图,是研究语音史的重要材料。但韵书、韵图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因此,主要根据韵书韵图研究实际语音的变化,不一定是很可靠的。考察时人诗文用韵也是重要手段。周祖谟先生曾强调“语音随时转移,迭有更变,文人抒写情性,发为歌咏,无庸与  相似文献   

15.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六期所裁陈铸同志《“微”“夫”音释》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处理古代语言材料,应当运用断代语音学知识使书面语言活化,从而求得达诂。陈文论述了“微”字的语音发展情况,正确地得出结论:“微”是一个否定词,相当于“没”。但是在论述“夫”的音变及其通假的时候,因为历史观念模糊,以及分析问题的片面性,而得出“夫”就是“在”的错误结论。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陈铸同志。 一、关于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即使是粗略的分期,也不能把汉语语音  相似文献   

17.
《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方元音》是清代尧山人樊腾凤在公元1654——1673年间编纂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原音韵》以后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份宝贵资料。赵荫堂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称它为“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的研究,对于探讨北方话发展的历史线索,对于研究普通话语音的来源,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打算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五方元音》音系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些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试说汉语语音史上的几个“为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先生在《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了《汉语古音研究的过程和方向》一文,提出历史上的汉语有两大方音音系:一是秦洛方音,一是燕代方音。笔者认为此说关系重大,汉语语音史上许多似是而非,笼统模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切韵》、《广韵》与《中原音韵》差别非常大?为什么现代汉语语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块?为什么文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大多数同志都认为是一种单一音系。但也有认为《中原音韵》音系不是单一音系的。如赵诚先生即对其中的鱼模韵是否符合语言实际提出质疑,汪寿明先生则从《中原音韵》是艺术音韵出发,指出它不可能是一地的语音系统,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汪氏没有指明《中原音韵》音系究竟综合了哪些内容。因此,这一认识尚有待深入。笔者是赞成《中原音韵》音系不是单一音系的看法的,曾  相似文献   

20.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