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金龙 《学术交流》2006,(2):103-106
人口流动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正是通过持续的人口流动,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在新时期,研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减少管理的失控面,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人口的作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杨风  陶斯文 《创新》2015,(4):119-124
人口流动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带来一定的压力。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流出将会给农村带来人才匮乏问题,以及留守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文章在分析人口流动多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人口流动消极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与东北间的人口流动由来已久,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高潮。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二,人口流动是双向的;第三,人口流动的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第四,华北人口多流向东北的北部,即所谓的北满地区;第五,流入东北的华北人口中,山东人占绝对优势;第六,华北人口流入东北,具有明显的逃亡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以及阶级构成等几方面的分析,指出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但80年代末以来人口流动理论再度趋热.重新成为热点的人口流动理论不仅改进了原有的模型,而且探讨了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足的一些新的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流动的迁徙动机和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等.本文旨在概述这一理论的新进展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投债交易数据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从房地产周期和人口流动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周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存在着“逆周期”关系,促进人口流入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具有较好工业基础的城市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流动人口带来的外溢效应,而对“土地财政”具有更强依赖度的城市受房地产周期的影响更明显。认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须适时动态监测房地产周期走向;增加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和留城意愿;解决好吸引人才和发展本地经济的问题;要处理好土地财政依赖与地方政府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家庭化流动模式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人口的有序流动及其城市融入,成为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具有其特有的驱动机制,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和微观决策的双重影响。同时,我国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也受到从社会区、经济、文化、相关制度的制约。目前,应从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探寻促进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为流动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刘敏  李松柏 《社科纵横》2008,23(2):53-55
文章主要论述了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在农村的"四五到六五群体",即45到65岁之间的人口,这部分人口是人口流动后农村社会现行的主要角色功能承担者.在这个基础上,这部分农村人口被定义为目前农村特定环境下的主体性人口,同时分析了农村主体性人口的生成原因和所承担的功能,文章最后论述了农村现行主体性人口将成为中国小农经济下最后一代专职农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元代人口迁徙和流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史料探讨了元代人口迁徒和流动产生的社会、自然原因,阐述了迁徙和流动的方向、地域范围,分析了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影响;并以至元十六年(1279)为界,分析了元朝统一全国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人口迁徙和流动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规模一直并将继续扩大;并由城区、近郊区向远郊区县扩散;来京流动人口表现出较强烈的留京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统计方法和在京流动人口社会政策建构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在京流动人口需求的调查,着重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难题,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促进在京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曹洋 《社会工作》2012,(10):67-70
随着流动人口向北京的持续流入和在京时间的延长,给城市的资源承载带来压力的同时,流动人口自身也面临一系列传统的社会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基于流动人口面临的迫切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应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稳定居住、稳定生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利益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层级分流模式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的空间流动是中国国家治理和政府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周雪光(2016)的“层级分流”模式为出发点,提出政府官员空间流动与块上流动二元结构的实证假设,并发展出有关的概念工具和测量来分析政府人事流动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某省1990-2008年间地级市与(部分)区、县、县级市及其所属机构主要官员人事流动的经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分析,主要包括:(1)层级分流的基本趋向;(2)条块权力结构;(3)块上流动形成的地方性人事网络结构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解读,阐明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正在走出人口规模控制的认识困境,从被动改革到主动创新,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强化社会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创新,其意义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也是实现人口规模调控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视角对影响流动人口未婚先孕的因素进行分析.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结果显示,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月均收入水平两因素的影响结果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先孕的比例越低,收入越高未婚先孕的比例越低.育龄妇女的户口对未婚先孕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婚姻的教育匹配与户口匹配对未婚先孕有着显著性影响,教育匹配的上向流动增加未婚先孕的比例,下向流动降低未婚先孕的比例.但户口匹配却显示出上向流动降低未婚先孕的比例,下向流动增加未婚先孕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区县间医疗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医疗资源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通过对北京市三种主要医疗资源在十八个区县间的配置进行区县人口公平性分析,表明医疗资源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县人口不公平性,并且这种不公平性在逐年加剧。同时,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对流动人口应对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在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规划及实施中起到更多的主导作用,加大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投入,并且关注人口变动对医疗资源配置产生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的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流动人口 近年始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到 2 0 0 8年奥运会期间有可能超过6 0 0万人。随着中央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 ,传统的比较突出“强制性”特征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今天的管理局面了。 2 0 0 8年奥运会日益临近 ,为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调研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流动人口地理分布对策、素质分布对策和建立统一的城市人口管理体系对策 ,还提出了通过管理住房和劳动就业 ,实现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在京流动人口留京还是回乡的迁移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近一半的人有长期居住北京的打算,且意愿较为强烈。对于微观层次的个体来说,在京生活状况实际上决定了他们对北京生活的适应情况,因此对其迁移意愿有明显影响,而个人特征和与家乡的社会联系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从心理和主观感受上来讲,流动人口迁移动机也不仅限于经济考虑,他们对在京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这也是影响其迁移意愿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北京市的半城镇化人口数量和人口半城镇化率整体上呈逐渐增长态势.造成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直接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快而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户籍人口的比例低;具体来说,是由北京市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其他地区在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上与首都存在的较大差距形成的推力,严格控制城镇户籍人口的政策和不断上涨的房产价格造成的迁移阻力,空间承载力对人口容量构成的现实约束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抑制和缓解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状况,需要采取分流拉力、 化解推力、 减小阻力和提升承载力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