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萃与信息     
文萃与信息徐夷与淮夷均为蠃姓李修松在《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徐夷迁徙考》提出:徐夷与准夷均为蠃姓,原是东方少昊氏鸟图腾族团中的一支。追溯徐夷的族氏,可以上溯夏代以前的涂山氏。徐夷与舒夷也是同族,徐、舒之族均为皋陶。徐夷中的一支北迁和西迁,秦...  相似文献   

2.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关于畲族的来源,到目前为止,大致有三说:一是通说,即认为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二是徐松石所持盘瓠神话源于东南越族说(见《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三是已故潘光旦教授所持畲族来源于“东夷”的“徐夷”说。潘教授指出盘瓠传说与徐偃故事有联系。但他没有论证。至于说畲族来源于山越、南蛮或广东土著,实可包含在一、二说之内。1982年上半年,受国家民委委托,我与其他同志一起到皖、浙、赣、粤、闽五省作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了一些新资料。本文拟就上古“东夷”民族的迁徙,考古文物和民族学资料对畲族源于“东夷”进行论证。一、从檠瓠传说的历史背景看畲族与“东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从未中断的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的融合主要是婚姻和迁徙,婚嫁也是一种迁徙。自远古母系社会开始,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向各地迁徙,形成各自独立的血缘氏族,至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形成东夷、苗蛮、华夏相互影响的三大血缘宗族集团。通过婚姻、生产、生活、交换、争斗,至金石并用晚期,苗蛮日益衰落,在原始民族融合中形成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文化,并与东夷一道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春秋时形成的华夏族,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凝聚了…  相似文献   

5.
王臻 《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111-112
1  《三国志·东夷传》的原题为《三国志·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虽然表面为乌丸、鲜卑以及东夷诸族的合传 ,但是在写作时却明显地分出了《乌丸鲜卑传》和《东夷传》 ,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 ,都有其独立之特点。因此 ,我们单称《三国志·东夷传》还是很合适的。其实 ,《东夷传》亦是合传 ,故而我们在叙述问题时有时再称《夫馀传》、《高句丽传》等。所谓东夷 ,也称九夷 ,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对东方诸族的泛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具体所指并不相同。据古本《竹书纪年》载 ,与夏朝发生关系的九夷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相似文献   

6.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解放前后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自1980年以来接连发表了王克旺等同志《关于畲族来源》、石光树同志《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吴炳奎同志《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费孝通教授《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中提到的已故潘光旦教授对畲族族源的意见,以及施联朱同志《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等文章①。除潘光旦教授提出苗瑶畲与春秋战国的“徐夷”有密切关系意见外,  相似文献   

7.
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始汉族融合过程中东夷在文化、语言、实力、空间、人口诸方面的优势 ,证明汉族的主体来源并非像传说的那样是炎黄族 ,而是东夷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迁徙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历时长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极其深远。通过迁徙,各民族新的分布格局形成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随之而生。在唐末及唐亡后的数十年间,参与迁徙的诸族均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先后建立了地方政权。迁徙还影响到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的人口流动史上也是十分壮观的一幕。本文拟就吐蕃、吐谷浑、党项、沙陀、回鹘诸族在北方地区的迁徙加以论列,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东夷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考察我国从野蛮时代向文明社会过渡这段历史,中原及其边境各族,包括居中的华夏、海岱淮泗的东夷、秦晋冀一带的群翟、丹汉间的苗蛮等族,在开拓中原创造我国古文化方面,同样有过贡献,远古历史也证明中华文明是全国各族共同缔造的。可是长期以来,对华夏以外边境各族族源、兴衰及其在国史中的作用等研究却较少,就东夷而言,近年虽有几本象李白凤先生《东夷杂考》一类的专著问世,但偏于源流或某个别问题的考证居多。较全面客观论述东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文章为数也不多。值得庆幸  相似文献   

10.
祝融、蚩尤、三苟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研究员主编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之一《氐羌源流史》已于 2 0 0 0年 1 2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氐羌源流史》共 48万多字 ,分三编三十三章。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戎、氐、羌各支系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与融合等过程 ,是一部较有份量的有关氐羌源流的史学专著。多年以来 ,何光岳先生专心致志于《中华民族源流史》各分册的撰写 ,著述宏富。《氐羌源流史》是何先生继《炎黄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及《东夷源流史》等著作之后出版的第 2 7部专著 ,累计 1 1 2 0…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鲧、共工、禹等筑城及考古发现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文化城址看,华夏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建立邑城。东夷与华夏融合很早,除海隅部族外,已属华夏族范畴。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的邑都,出现较晚。夏至战国为其都城形成阶段,秦至南北朝为发展阶段,隋至明清为高峰阶段。都城建设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密切相关。一、邑都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13.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朝蛮、僚、俚族的北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史学界有人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来概括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在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对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迄今未见专门的论述。本文的研究音在填补这一空白。 南朝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起荆扬,西至益梁,广袤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不下数十种,但都泛称“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  相似文献   

15.
辽北早期青铜文化的时代,正当中国历史的夏商,有的或晚到西周时期,这正是我国北方诸族兴起和活动渐频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北方除了商王所封诸侯国,还有不少方国、部族,土方、屠何、邓竹、山戎、北发、肃慎等。在这些方国、部族中,哪一个是活跃在辽北地区高台山文化的主人呢?我认为,应是古史中记载的“发族”,亦即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毅族。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发族的记载:《管子集校》说:“发,东夷名。”《逸周书》记周成王于洛邑王城建成后,曾大会诸侯及四夷,当时是;“周公旦主东方……西面者正北稷俱大鹿;秽人前儿;良夷在子;发…  相似文献   

16.
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风俗习惯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研究,认定东北地区的古民族是东夷的后代。其族源,绝大多数的东北古民族都可以追溯到东夷族系那里。  相似文献   

17.
《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方述鑫关键词:史密簋金文西周乡遂制度兵制1986年出土于陕西省安康县的《史密簋》,其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迄今,已有好几位同志撰文考释探讨本铭内容①。对本铭中的“...  相似文献   

18.
尧舜之际是新旧时代的又一分水岭。虞舜的迅速崛起,意味着东夷文明的复兴,虞舜入主中原,导致由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组成的部落联盟质变和瓦解,反映了黄河流域古代国家形式的扩大和演进。 华夏族的诞生与虞舜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虞舜将原有的部落联盟加以整合、梳理,把众多分散、隔绝、自主的氏族、部落包容于一个新型的、更为广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华夏族不是地缘居民的自然融合,而是依靠战争和政权的力量,把若干血缘集团重新组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各大考古学文化版块,像红山、良渚、龙山、齐家、马家浜、河姆渡、三星堆等等,都在各自不同的地域和时期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处于东夷部落集团大背景之中的淮夷文化、涂山氏文化、皋陶南迁文化`,在安徽淮河流域也构成一种“文明的版块”,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裴骃广泛搜集和征引汉晋注释家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起来,在注释的内容、方法上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史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