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德庵先生在《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一本作(马师),是中,(马呙)、骊是骖”中两个“是”字的的用法为例,说明上古汉语已经在使用肯定系词“是”了(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二期)本文并不打算同徐先生讨论《诗经》里面有无真正的系词问题,仅就“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中的“是”是否为系词的问题与徐先生商榷。我认为徐先生把上述两句中的“是”当做系词来理解不太恰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好些从事汉语语法研究者纷纷在探讨秦汉间的“是”字究竟有没有作为系词用的。今按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重要问题,急待解决。有些人认为“是”字在先秦已经用成系词了。不过,正如刘世儒先生所说,将他们所举出的例证来看,就作为系词来处理,都是很难站住脚的。这些例证,也多半是王了一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所认为不是系词的例子。这里我不打算再说它。还有些人同意旧的说法,认为先秦没有系词。总之,系词是用在判断句里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4.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汉语中,己称代词“自”字比较常用。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己称代词“自”主要表现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在句子或词组中作主语;一是作宾语。当它作宾语时,往往置于动词前。一般的语法书对代词“白”的宾语前置现象很少论及,本文拟据先秦“自”字的有关材料,就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写这篇短文,只是根据部分有关资料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上古语言现象,加以分析说明.希望做到实事求是,不是有意求异于人.我的看法,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系词“非”对举成文.但个人所见,未敢自以为是.在当今国内语言学界形势大好、令人鼓舞的气氛中,把它提出来让大家批评,自然是完全必要的.本着这一观点,我把这篇短文完成了.有些内容,还想加以发挥,但所掌握的资料,一时还不够充分,只有留待以后再作补充了.本文分作以下五点来谈.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古汉语中,动词前面的疑问词“何”主要起修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作用,宾语前置只是其次要的语法功能,凡“何”在动词前,能做状语处理则应尽量作状语处理。“何有”格式在上古使用也很普遍,不同场合中的“有”表示不同的意义,而“何”字作状语亦相当明确。“何P之有”这一句式,应与“何有”贯通解说,统一处理。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相似文献   

9.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语有无系词的问题,是现当代古汉语研究中的争论点。本文持先秦汉语有系词之论,在此不揣浅陋,敢论所得,请正有道。一、系词“是”及“先秦系词”系词性的产生“是”是汉语中众所公认的一个系词。先秦汉语中“非、惟、维、为、谓、曰”等也用如系词,可名作“先秦系词”或“准系词”。在“是”系词性产生的问题上,王力先生以为是从指代词演变来的,洪诚以为是从语气词中来的,赵立哲以为系词“是”和指代词“是”同源异流,都来自《诗经》中的语气词。我们则认为,系词“是”,指代词“是”,语气词“是”,形容词“是”,都是同源的,它们都来自“是”的造字初义。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为“是,从日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则认为“许误”。许慎以“是”为“从日正”的说法确实不最符合“是”的初形初义,但“是”和“正”在造字初形乃至一部分意义上有相关之处是无疑的,所以“是”的形状在晚周就省作“上部为日,下部如正”,“籀文是从古文正”。仔细分析一下“是”的古形,其上半部“日”,可看作是甲文“正”和金文“正”两个上半部的合形,意指确定的目  相似文献   

11.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一般教科书及学术界所论,多为上古汉语句型及其遗留现象,即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等,但宾语前置在古汉语中实不止这几种常式。中古汉语即有一种宾语前置句,宾语处于动词前主语的位置,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主语。此类句式源于唐代,多见于宋人书札中。  相似文献   

12.
壹、“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的确认“有”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很多个意义,其中一个表示“有(个、些)人”、“有的”,即指代无定的人或事物。例如:(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2)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3.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14.
“给”字和它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要讨论的是下列句式中的“给”字和它的宾语。 (1) 我给他一本书。 (2) 我给他写一封信。 (3) 大夫给病人打针。 (4) 我给她喝一盅酒。汉语语法界里一向都认为(1)例的“给”字是动词,因为“一本书”是体词性结构,并由它充当直接宾语,而(2)(3)(4)例的“给”字是介词,理由是“给”字的后面有“写一封信”“打针”“喝一盅酒”等谓词性结构,从而通常认为它们不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其”功能扩大 ,可作句子主语、宾语、兼语 ,作宾语和兼语可与“之”互用 ,呈现出取代“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就古代汉语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语法问题,指示代词“之”做宾语,有虚实两种不同的含义。虚义的“之”可用可不用,做宾语只是形式,否定语法界汉语有“为动”的说法。又。历来对古语“无或”二字连用要么不解,要么误解。作者从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展开讨论。给人启发。又,《左传》名段“蹇叔哭师”中的“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历代的解释都停留于字面,作者的说法令人信服。这是训诂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息”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公开问题” (open problem)。 已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 “消息”在西汉前的上古和唐代后的近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单义词,前作“消长”义,后作“音信”义(王力《汉语史稿》),(2)“消息”在东汉至隋的中古汉语中,曾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词义系统。已知的有: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夫”字与人类学上之成了礼关系密切,基本义指“成年男性”。通过对汉藏 语系各亲族语言中有关“人”之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本词应是“夫”义扩大而来,因此, “夫”字应是汉藏语系内共同的基本词汇之一。族源问题与语源问题常常互相渗透,不能作如 是观,汉藏语系内各亲族语言同源之研究就很难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四、不符合古代汉语的事实和特点第三单元通论(七)说:“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认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242页)又说:“在讨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时候,有一个‘为’字值得提出来说一说。…这类的‘为’字,很象现代汉语的系词‘是’。其实古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