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古人审美意识的重要特点。古代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追求在建筑、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冯红 《学习与探索》2005,(4):115-117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关系到耕者的温饱和国力的强弱,这就促使人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诗经》中大多数诗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观缘于原始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是中国人形成其自然观、人生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思维定势。“天人合一”观对儒学传统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个人类理性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降生;另一次是个体与群体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走出中世纪的努力。从中华民族的理性发展历程来看,这两个分裂完成得远不如西方彻底,这与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尤其是“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息息相关。从历史的维度看“,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明末以后物质文明发展的滞后、现代性觉醒缓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场景中,在当代解释学的大背景下“,天人合一”的某些因素有着它继续生存的基础和权利。1“天人合一”的命题尽管古老,但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出场的…  相似文献   

6.
鲁渊 《社科纵横》2009,(7):127-129
回文诗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密切,《周易》"阴阳变易"的宇宙观,古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都在回文诗中有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的总原则是“天人合一”,不同时代的每一原则,各自“分有”着总原则,当整个世界皆认此总原则被分而阐释时,便产生了诸派学说。中国古代哲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的奥义及所表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伦理道德精华)在中华神州“依然故我”。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无论自我意识到与否,它都潜在于人们的一行一动,一思一虑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新华 《学术交流》2006,(5):152-154
宇宙意识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它贯注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唐代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子“天人同构”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洋溢着青春气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困惑和孤独的特点。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自我意识的充分“扩张”,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对人生的思考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意义研究较多,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维模式上,揭示"天人合一"观念所蕴涵的"合-分-合"的传统辩证思维."天人合一"观念从"天"与"人"混元之一的"合"的状态出发,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和对立,但没有走向对立、分离,却走向了"合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通过欧洲文字的翻译使大量的中国书籍介到美国。最早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爱默生和梭罗。他们通过对英法《四书》译本的研读从中国古代的至高至圣的先师孔孟思想体系中受到启迪。 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的超验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肯定,肯定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价值。爱默生曾在1838年的《神学院献辞》中,大声疾呼:“人就是一切,自然界的全部法则就是在你自身。”爱默生这种把个人升华到“超灵”境界的天人合一观隐约地透露出孔子的“天命之谓性…  相似文献   

12.
陈丹 《社科纵横》2005,20(3):114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而“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本文旨在探讨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相通之处和内在契合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学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成兆文 《社科纵横》2003,18(1):14-15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战略目的为 :经济繁荣 ,政治稳定 ,国防巩固。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为 :人是自然的—部分 ,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象化关系 ,自然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功能 ,它的主旨是与可持续发展完全—致的。因此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除过具体对路的措施外 ,还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大力发掘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国家"语境中的个人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红亮 《浙江学刊》2007,1(1):16-21
现代的政治个人观是掩藏在政治思潮纷争背后更为基本的话题。现代中国思想家是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讨论政治的个人观的。陈独秀和杜亚泉等思想家已经揭示出“五四”时期三种不同的政治个人图像:作为“国民”的个人、与“国家”划界的个人和作为“材料”的个人。现代中国思想家对政治个人观的阐释,主要不是进行事实性的描述,而是进行话语的创制,是依赖于“民族国家”叙事和“个人—国家”论述模式的一种创制。  相似文献   

15.
东方独特哲学天人合一之路——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王凤显(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叫做“大道”的物质。它演化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灭亡后又“复归”为“大道”。它精练地论述了“大道”...  相似文献   

16.
那瑛 《学术交流》2007,4(7):116-121
中国是以空间来建构社会的,世俗秩序是生命空间的仿制,是"天上人间"的同构。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源于对天地运行和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组织严密的天体秩序和四方隔绝的地理位置启迪了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尊地卑"成为对生命空间的抽象概括。空间秩序成为社会结构的模板,"天人合一"成为社会建构的"元叙事"。空间的垂直度体现为天、人、地的排列,"天"成为掌管"人"和"地"的至上权威,反映在社会设置上就是等级制度的建立:皇帝、官僚、百姓形成了垂直的社会等级结构。空间的水平度体现为"尚中"观念的确立———皇权为最高权威,"中国"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的中心。以"尚中"与"差序"为核心理念,中国人建构了从物质空间到理念空间、从政治空间到文化空间、从私人空间到社会空间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秩序,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整合。中华文明的孕育、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密不可分,对空间观与社会秩序二者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社会的原初形态,从而借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周明秀 《社科纵横》2005,20(4):162-163
“诗余”是古代词论中出现率极高的范畴。作为对词的称谓,它包含着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过程的认识,凝聚着古代词学家对词体价值地位的思考,也成为词体不断新变、从艳俗走向雅正的理论依据。“词为诗余”的观念显示出中国古代词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相融性。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其史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章学诚的史学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经世”、“明道”到主体史观的思想演进过程 ,以及由“史意”而“史评”而“史学”的主体意识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民主"心态下的民主实践:过去的教训与未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峻 《浙江学刊》2003,(4):21-27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大民主”观。文章分析了“大民主”观的形成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民主理论的最新成果 ,继续破除“大民主”观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器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从历史上道与器关系的争论中反映出的“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一种轻视技术教育而片面强调科学理论教育、轻视功能教育而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态度,至今仍在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此,必须在人文环境上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人们真正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围绕为人们真正享受生存与发展权利服务的,它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