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性     
关于人性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曾经提出各种观点.本文就有关人性的五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西方心理学和哲学主要流派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是人类特有的控制和驾驭外部世界的能力或自由,它的出发点是本来的人或自然人。人权观念产生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斗争中,渊源于平等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所提出的平等要求。人权根源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它不是抽象的、天赋的和永恒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财产剥削和压迫别人的特权。马恩之后的一百多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人权和人权观在从应然向突然的转化运动中不断发展。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资产阶级人权、社会主义人权和第三世界人权,以及这三种人权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人权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事实上平等的权利,杜会主义人权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因此,杜会主义人权和人权观最有生命力,它代表了世界人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监禁刑是指在监狱之外对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即不对犯罪人监禁、不剥夺其自由的刑罚。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非监禁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和管制。刑罚适用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长期以来刑罚以剥夺人身自由的监禁刑为主,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犯罪也随之增多,特别是累犯和惯犯的增多,使人们看到监禁刑并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非监禁刑因为其符合人性的要求,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成为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3,(3):134-138
晴雯性格特点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率真 ,这就使得她在生活细节中会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地位的特殊性所决定 ,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有时又不得不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无奈地扮演着悖己的角色 ,甚至还会在对于未来命运的幻想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晴雯的可爱、可怕和可怜共同构成她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她具有这样的人性内涵 ,才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 ,如此的耐人寻味 !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承认人性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哲学派别的共性。然而马克思主义和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提供了真正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那么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此谈点粗疏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董爱玲 《社科纵横》2010,25(10):9-10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贡献,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能够延及今天,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众人的政治态度,而是靠马克思主义原初的学术力量。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看待中国化理论的学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继承了康德的道义论,把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正义论》里蕴含着两种人性观。原初状态里无知之幕下的人在选择正义原则时,罗尔斯求诸普遍人性使正义原则在一系列清单中被选出来。在正义原则被选择出来之后,如何运用于制度中正义原则如何得以维持?罗尔斯求诸性善论使正义原则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性深层探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中良日本四面环海,岛国文化性近自然,又无欧洲中世纪式的宗教禁烟,亦少中国儒家道统的束缚,所以,日本文学的人性表现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源氏物语》就展开了缠绵悱恻的性爱长轴。但彼时文学犹如豪门贵胄的后花...  相似文献   

9.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10.
<正> 依据传统的看法,一般把自由归于认识论,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对自由应当从哲学的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自由不仅是认识论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自然必然  相似文献   

11.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7-11
别尔嘉耶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白银时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他从宗教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解读,并在对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中阐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他认为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客观必然性,忽视了人自由的本质和创造性的使命,从而造成了人之主体性的缺席,这种思想观点与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具有诸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包含有目的性要素提出质疑,认为若把实践作为“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那末实践标准不就成了主客观的混合物了吗?因此,弄清目的性与实践的关系,正确认识民的性的本质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的性概念 关于目的性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唯心主义者也讲目的性,有的甚至还把目的性概念推广到自然界,形成“目的论”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的 “目的论”者不承认客观事物存在因果关系和…  相似文献   

13.
焦坤 《求是学刊》2007,34(6):45-5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整体观是建立在批判黑格尔抽象整体观、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和无人的整体观基础之上的新整体观.马克思的新整体观在回应20世纪人类生存问题中自我分化和自我发展,这种分化和发展显现为卢卡奇的方法的整体观和主体意识的历史整体观、萨特的主体意志的历史的整体观,阿尔都塞结构的整体观、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和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整体观.相对而言,前三种整体观是一种更强调整体的强整体观,而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是一种虚化整体的弱整体观,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量子观重申了整体的优先性,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后结构主义的整体观的纠偏.从马克思整体观生发出来的这些整体观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谱系学图景.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许多理论问题被搞乱了”这样一个严重问题。在许多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中,最根本、最严重的莫过于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看法与态度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调是多方面的,本文涉及的只是其中的两个基本论点,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与“批判”马克思主义论。其手法通常是,以坚持与发展马克恩主义以及反对教条主义为名,行反对与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希望学术界的同志们能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统一思想,整齐步伐。这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对于贯彻与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必然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我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亟需弄清的重大课题。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首要问题。近几年来,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竭力贬低和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发展出一种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民主在此意味着“由人民做主”,即人民真正地参与影响其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决策。这可能采取任何可能形式的代议制民主或者直选式民主。民主也意味着对于公民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私人权利以及选举自由的保护。民主涉及到过程,但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的每个领域中所实践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侧重于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研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跳出既有的窠臼,从其意境入手,才能抓住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文精神、实践和生存论三种意境。  相似文献   

20.
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社会批判为主,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同时关注日本现实道德问题。与经济学和历史领域的问题意识不同,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着力于将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学说,但确实在公民权、人道主义、发达国家性质等问题上对其给予了指导。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多集中到学院派的学者及其理论研究之中。本文着重考察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总体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