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前628年冬,秦国在郑国的间谍突然派人回国,向秦穆公报告:"郑国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我保管,这是我国用兵的大好机会.如果您派一支军队袭击郑国,我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占领郑国,借此扩大疆土,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2.
官无信失国     
民无信不立,大约是说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商鞅变法时,最先采用的就是取信于民的办法。他立了一个大木头在城墙边上,许诺谁能将它搬到北边,就赏10两金子,围观的人  相似文献   

3.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4.
商鞅面试     
佚名 《领导文萃》2007,(1):96-98
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挫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孙挫的重视。但是在公孙挫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一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相似文献   

5.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之死     
一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左宗棠却说走就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悍,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还是要表的,不然还有谁愿为朝廷去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明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博,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相似文献   

7.
商鞅是占国时代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鞅。他公孙轶或卫轶。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发布命令,广揽改革贤才,卫轶就在这时来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将士,赏罚分明。百姓有吃有穿,军队兵强马壮,为国尽忠的人得到鼓励奖赏,真能做到这些,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8.
霍启明 《决策》2014,(8):84-85
张仪年轻时师从鬼谷子,与另一位纵横家苏秦为同学。他饱读诗书,满腹韬略,凭借一张精巧、狡黠、善辩的嘴,完成了一连串的宏大事业,使其在历史功名册留下盛名。 在当时,秦国正处于崛起时期,在秦惠王的统治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延续了商鞅的变法措施,在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秦国的国家机器运转在极高的效率之中,无论是兵力、物力都得到极大发展,从西隅一角的蛮荒之国,迅速成为战国诸强争霸中的强势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  相似文献   

10.
王缨 《领导文萃》2009,(20):97-101
战国中期,上天赐予了秦国一次伟大的机会,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商鞅变法。司马光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资治通鉴》当然不会落下这次记载。  相似文献   

11.
徐畅 《领导文萃》2008,(14):49-53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人们想杀一头熊,会在一碗蜂蜜的上方吊一根沉重的木头。熊想吃蜂蜜时,必须先推开木头。而木头会荡回来撞熊:熊生气就更用力推开木头,而木头也更猛烈地撞击它,就这样不断重复,直到熊被撞死为止。  相似文献   

13.
<正>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激励哲学。为什么要赏?赏相对于罚而言是正面、鼓励、向上的引导,能够实现正常条件下实现不了的目标。为什么要重赏?这是因为激励效力有递减性,如果发现非常之人,使用和挖掘非常之力,就需要用非常之激励。赏什么是没规定的,要根据特殊环境和特定目标,提供奖赏之物,用组织资源提供给完成特殊使命的人,而不掉入"只让牛干活又不给牛吃草"的陷阱。赏给谁并没有指定之人,谁完成任务就赏给谁,不存在私下交易或者"封  相似文献   

14.
陈伟 《领导文萃》2012,(22):60-61
一个周末,大伙儿一起去登杭州的天竺山。"金庸的每部武侠书我都看过不止一遍,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马云一边说,一边在一棵大树下捡起一根稻草,"比方说,我一发功,这根稻草就会变得刚劲无比,一甩手,它就能穿透这棵树。等我一收功,它又松软如初,两头从树干上耷拉下来。所有经过的人都看不明白这根稻草是怎么穿过树干的。"马云的武侠梦想一直没磨灭过。创办阿里巴巴后,有一回他说:"哪天我突然消失,谁也找不到我,大家急得团团转。一周后,  相似文献   

15.
弥补失误     
<正>一天夜里,老公搬回家来两盆花。深红色的塑料花盆里一根青藤有三寸长,藤上有几片叶子,水灵灵的。我奇怪问:哪来的?他说:顺来的。这是袖珍葡萄,无籽,果子樱桃般大小,特甜。我说:你怎么知道是葡萄?他说:老刘说的,他顺了一盆,我顺了两盆,明天给局长送一盆去。  相似文献   

16.
<正> “智囊”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言:“樗里子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由此可见,“智囊”这个词最早可能是秦国人发明的。而秦国人素来有重视谋士的传统,这从李斯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看出。正是秦国执政者本着“太山不让土壤,  相似文献   

17.
尽人皆知秦国的灭亡是陈胜揭竿而起首先发难,继而才有项刘云集,未几即铲除了暴秦,但是这些只是外部力量,秦国内部如果不先自毁长城,恐怕大秦帝国不会如此不堪一击的,那么掏空秦的人是谁呢?指鹿为马的赵高是也!赵高在秦为官二十余年,从刀笔吏到中车府令,再到丞相高位,尽管职位名称换了,但是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统统是扮演着秘书的角色。于是可以这样推理:赵高葬秦=秘书葬秦!有点耸人听闻了,似乎是蚍蜉撼大树,但是赵高这个蚍蜉真的撼动了秦这棵巨树。  相似文献   

18.
年年菜花开,菜花年年赏. 每年的春节后,各地的菜花都陆续开花,赏花的人不论城市还是乡镇,都走向田间地头,“看菜花去”成了这一季节里人们说得最多的口头语.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对菜花的爱意,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 这个春季因繁忙出差,没能好好赏成菜花,看着花儿从起初的零星开放,到繁花盛开之后,菜花就陆续凋谢,转而由满地黄花,渐渐变成漫山遍野的一片灰绿,多少有些遗憾.  相似文献   

19.
香港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外国人问当地中国人“江湖在什么地方”,要求把他带到江湖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谁能告诉我们江湖在哪里吗?  相似文献   

20.
正哲理的故事在20世纪末,美国一位年轻人在清理自家的池塘时,发现了一块足有2.7千克重的金子。这件事立刻在美国引起轰动。是谁扔掉了这块金子呢?扔掉金子的人后来被证实竟然是这位年轻人的爷爷。后来,他在家中找到了爷爷写于50年前的一篇日记,并把它刊登在美国《新闻周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