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学习马克思关于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述,对于认识当今中国及世界人口的过速膨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对不同社会形态下存在过剩人口,并对其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规律作过全面深刻的分析。他说:“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这一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过剩人口并不仅仅是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我国学术理论界过去对马克思论述过的资本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一般原因和社会原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现代机器大工业所特有的经济周期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一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是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社会原因。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既有马克思分析的一般原因,又有中国的特殊国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经济现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等积极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与社会制度无关。从长远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是我国企业职工下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从当前我国失业人口的现状、原因和作用来看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因此深入探讨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并把它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于研究和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失业人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范围大小不同、作用不同、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劳动者的影响不同等。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突出,因此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鼓励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过剩人口则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过剩人口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它的存在形式作一论述,以期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一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特点所谓“过剩人口刀,并不单指人口数量的多寡,它只是一种相对于一定生产条件而言的“过剩”人口,即一种相对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绝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过;“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过去学术界对这段话没有什么不同的理解,都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可能成为一种共有的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形成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8.
(一)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指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然不可能解决;列宁、斯大林也没有明确论述这个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上的一个新课题。一八八四年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曾经讲到这样一段话:“如  相似文献   

9.
一、贵州民族地区仍处在“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阶段马克思在1853年撰写的《强迫移民》一文中,从分析当时移民问题入手,考察了人口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他根据“过剩人口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饥饿或  相似文献   

10.
从实现宏观经济增长运行的角度重新研究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认为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宏观经济增长运行的过程、条件和规律,从而论证了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增长运行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在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实质、意义、作用以及存在形式这个积累“机构的内部作用”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在《资本论》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德文版里,马克思对这个规律作了如下表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自然历史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对马克思来说,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在于诸多社会形态按着固有规律的相继更替。社会形态理论就是这种自然历史过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和规律的逻辑体现。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曾采取不同的视角,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多维透视,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为了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第二人口规律。手推磨的温饱型适度人口与自动磨的富裕型适度人口,在数量上具有稳定性。尽早完成由二元结构生产力向高一元结构生产力的过渡,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新疆适度人口与现实人口相比,已经出现生态过剩人口,且生态过剩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当前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同时说明新疆人口增长过快已成为现实问题。因此,解决生态人口过剩问题成为缓解新疆生态环境压力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 ,立足于社会发展理论 ,纵观东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 ,运用唯物史观 ,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法律发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 ,确证了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社会及法律发展的共同规律及其不同发展道路 ,指明了法律发展的世界意义及其演进方向 ,展示了马克思宽阔的法律视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确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必然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而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重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现在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加强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扩大支持就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立足于社会发展理论,纵观东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法律发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确证了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社会及法律发展的共同规律及其不同发展道路,指明了法律发展的世界意义及其演进方向,展示了马克思宽阔的法律视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学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关于人口发展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观点;关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而人口则可以加速或延缓其发展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行人口计划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本文只就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的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就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的就业思想,以供求关系为视角,将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作为研究原点,展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供给过剩”;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劳动分工—就业需求”两大影响就业的思想向度,诠释马克思关于“失业与岗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论述,解读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问题。 在马克思就业思想与我国就业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以协同合作为引领的供给新机制,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需求新机制,以深化改革为要求的三螺旋式供求匹配新机制,对解决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使人类社会从自发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觉的发展阶段。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承担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呢?他的思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对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作一番考察,探究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规律。青年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