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惟一的大型纯文学刊物。通过对该刊创办和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对其办刊宗旨、编辑意图、作者阵容、题材范围、体裁式样及其文化生态的多侧面横向探析,深入揭示该刊与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血肉联系,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注视的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文化图景和历史轨迹。《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文学的重要阵地和真实记录,它对西北大后方文学乃至全国抗战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足够的关注。对《黄河》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抗战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表现为,抗战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东方战场的战略支柱.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充分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强化“天下为公,民族至上”的理念,推动两岸人民和执政党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国战场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利于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为开创中日关系的光明未来奠定基础;有利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让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后方戏剧研究虽然在资料整理、审美评价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研究领域冷落、研究思维陈旧、艺术成就低估的困境,意识形态、市场运作、文学制度与大众化运动的关系均可作为大后方戏剧研究的突破口,拓展和提升该领域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对我国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猛烈进攻,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党不得不将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内迁到大后方重庆。在此期间湖北宜昌发生了一场同欧洲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类似的事件——1938年宜昌大撤退。从1938年10月24日至12月初,仅40多天时间堆积在宜昌的9万多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被安全抢运到大后方,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给我国后方工业以有力的援助,也为中华民族的长期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演变与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也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抗战实力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密切关系。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经历了由经营西北后方根据地向以西南为重点的战略大后方的转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式确立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此后,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陈云大后方组织建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险恶的白色环境中保存并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险恶的白色环境中保存并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西南在历史上科技较为落后。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内迁,为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加上国民政府制订的一批科技条例,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广大科技人员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形成了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史上的特殊篇章。研究抗战时期西南科技的发展,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学术史的回顾来看,也存在体量上研究根据地工作的多,研究大后方工作的少;对象上研究《新华日报》的多,研究其它方面的少;角度上从新闻宣传工作展开的多,从新闻舆论工作展开的少等问题。目前,条件上已经满足系统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莱蒙托夫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了中国文坛的关注,上世纪40年代大后方对其作品的译介达到了高峰.本文选取抗战大后方这个特殊的区域来探讨莱蒙托夫的译介情况,主要梳理了大后方对其诗歌和小说作品的翻译,并认为在抗战大后方语境下莱氏作品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契合了人们对文学的诉求,也是其作品得以大量翻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从战备出发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三线决策对西部的影响极为深远,奠定了西部工业的基础。回顾这段曲折的历程,探讨其成败得失,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民族资产阶级集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民族工业家为抢救战区物资,自力更生地开发大后方工业基地,支援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民族资产阶级集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民族工业家为抢救战区物资,自力更生地开发大后方工业基地,支援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 ,是大后方民营企业家开始民主觉醒的重要阶段。大后方民营企业家的民主觉醒 ,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理论和政策的重大胜利 ,同时也是大后方民营企业家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下的合乎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民族语言学家来到大后方昆明工作,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云南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国民族语言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