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王公的年班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为清朝统治者所重视。这项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参酌古制而制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对蒙政策“宽严互济”、“恩威并施”的特点。蒙古王公的年班对稳定边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治理西藏的过程中,四川、云南、甘肃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省军事力量是清朝经略西藏的主要军事支撑,三省在行政资源和后勤供给上为清朝管理西藏提供了保障,也是清朝管理涉藏朝贡和交通的依托。三省在清朝管理西藏中的特殊作用,反映了清朝经略边疆中的直省角色,即清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和管理,需要直省地区特别是同边疆接壤直省的支撑,也反映了"大一统"政权下直省与藩部的密切联系和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3.
春风已度玉门关——从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从康熙到乾隆时期,国势强盛,版图辽阔。当时的文学对此有较全面的反映。清初,中国与沙皇俄国在东北是以外兴安岭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尽属中国。顺治十五年(1658),诗人吴兆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康熙二十年(1681)赦还。他在黑龙江流域生活了二十三年,他的诗集《秋笳集》第二、三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军民在东北边疆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乾隆二十年(1755)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是汉唐西域的新疆北路与南路,又次第收入版图。十余年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名学者纪昀遣戍乌鲁木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以漠南蒙古为主的蒙古各部被置于清朝的控驭之下,成为清朝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力量。满蒙关系史也是清史、满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清朝肇建初期清太祖、太宗对漠南蒙古的治理和清政府对蒙古的封禁政策方面,或是蒙地开垦及“移民实边”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而对清朝治理东蒙古这一特定区域的统治政策作宏观、整体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及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联姻、盟旗制度、“画地而牧”与封禁蒙地、宗教控制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玉皑 《西域研究》2013,(1):122-128,142
自汉代开始,屯垦成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的重要策略,对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更是在继承中积极推行新疆屯垦,将其推向新的高峰.清代新疆屯垦不仅影响余波民国,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西北边疆开发建设也具有历史借鉴作用.近三十年来,在国内的西北历史研究中,对清代新疆屯垦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焦点之一,成果颇丰.本文就近三十年来清代新疆屯垦研究成果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综述. 一、屯垦政策与管理体制 (一)屯垦政策 新疆屯垦在我国边疆屯垦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继承各代屯垦遗制并开拓创新,在屯垦时间、类型、规模和成效等方面,均超越了前代.作为清朝中央政权的边疆治理策略之一,新疆屯垦政策并非一蹴而就,其确立与完善是经过统治者深入考量与不断践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5,18(6):83-86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对巩固满蒙联盟、稳定边疆、促进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阔蒙古王公的眼界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加速了蒙古王公的腐化、加重旗内属民的负担和经济困难等。  相似文献   

7.
边俸制度创立于明朝中后期,以缩减考满年限的优抚方式,鼓励官员赴任边疆。清初,边俸制度被继承发展,但因疆域及边疆治理模式与理念发生变化,无法从职官角度满足边疆治理需求。因此,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始,清朝分别创设海疆缺、烟瘴缺、苗疆缺、沿边缺,并发展成为以"拣选题补""俸满优升"为基础的边缺制度。之后,随着边疆治理深化及治理一体化的推进,边缺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不断发展,边俸逐渐融入边缺制度体系中,成为其"俸满优升"制度原则下的升转方式之一。从边俸到边缺的发展过程,是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清朝重视西北边疆经略,将大量内地贫民移民出关屯田实边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措施。西迁的锡伯族成为充实新疆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清王朝治理新疆的一次成功实践。有清以来,清政府将锡伯等八旗子弟遣往新疆屯垦戍边,在战略决策上充分体现了对新疆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也是清朝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仍能有效管理新疆的重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清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路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正式实施了路票制度,由官府给发路票,注明持票人籍贯、姓名、货物数量、前往何地、期限、目的,到各关口查验,以配合边禁、民族隔离、边疆贸易政策的实施,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而外国人持路票出入中国境内,则使得路票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性质。路票制度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本身也有不足和消极的一面。到了清末,随着形势巨变,路票制度才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朝建国直至乾隆十五年百余年时间里清朝一直对西藏推行间接统治的政策,政教分离,由世俗贵族掌权,具体政权体制则经历了和硕特汗王制、五噶伦共同掌政制和藏王制三种体制的演变。推究其演变历程,西藏内部僧俗两大势力之间长期的力量消长和权力斗争无疑是促使清朝改革治藏体制的直接原因,同时清朝内地、边疆的军事政治情势与西藏地方政治发展走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关联与互动,随着西藏地方政权体制的一次次变革,清朝在西藏的直接影响呈现出一种加速增强的趋势,直至乾隆十六年清朝对西藏直接统治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29年后藏世俗贵族颇罗鼐受命总理藏务与当时清朝内地边疆以及西藏内外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从政治上看,扶植颇罗鼐主持藏政是清朝政府结束藏乱、维护西藏地方政治、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清朝政府维护对藏主权、贯彻以世俗政权间接治藏政策的自然延续。从军事上看,扶植颇罗鼐主持藏政是清朝政府防御西北蒙古、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保证西藏和西北沿边各省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而颇罗鼐早期丰富的军事、政治生涯和在1727—1728年卫藏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则是清朝信任、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边疆经济与非边疆经济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非边疆经济的内在逻辑,而决定这一内在逻辑的则完全来自于边疆的特性和边疆所面临的特殊情境。边疆经济研究主要包括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等内容。阐释边疆经济的重要方式是分别阐释经济性、制度性、政治性和历史性等因素对边疆经济的影响机理。相对独立考察这些因素对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影响,便形成边疆经济的阐释维度。经济因素是影响边疆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历史因素也是一项基本性因素,影响边疆经济的问题常常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政治性因素对边疆经济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无法低估,有时它成为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至于制度性因素,多半是历史因素的伴生物,边疆较非边疆的特殊历史对边疆地区的制度创新以及实现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有着重要影响,但制度性因素毕竟还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朝建立了远比汉唐元更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代前期的诸位皇帝,都积极经营西北边疆地区,曾对当地社会制度进行过重大改革,无疑对西北以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特别是清朝通过不断完善西北民族地区的法律措施来巩固社会制度改革的成果,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清代前期西北边疆地区社会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积极经营西北边疆地区,以消除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根据同蒙古族等长期接触的实际政治经验,总结历代中原王朝常败于北…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辑刊》2007,(1):153-159
乾隆中期统一新疆后,清朝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开始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中亚诸部发展同清朝的关系最主要是为了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藉此增强其国力。而清朝发展同中亚诸部的关系既是一种政治礼仪上的需求,冀其臣服于己,以示清帝为天下共主,同时,也是为了边疆统治的安全。从清朝对中亚诸部的政策来看,无不以此为目的。清朝的中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中亚政策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的来源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蒙古盟旗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统治蒙古游牧部落的封建制度。达一制度仿自满洲八旗,形成于清帝国建立以后。二者虽然形式上相同,但本质上根本不同。清朝统治阶级在征服蒙古各部以后,推行盟旗制度,一方面对加强和巩固清朝的统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清朝统治阶级驾驭与压迫蒙古民族的工具。现据中外史籍记载,对盟旗制度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清朝行政处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以刑为主”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不注意研究中国古代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清朝的行政法律表明,清朝的行政处分制度已经十分完备,而且行政处分已经独立于刑罚;这种独立是清朝行政法律高度发展、行政法律与刑事法律分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法系不再“以刑为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明朝援救朝鲜抵御日本侵略的决策,不仅有着字小扶危、保护藩属国家的因素,也有着维护辽东边疆安全的利益动机。而晚明以及清朝的朝贡制度,已构成国家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朝贡制度虽然在经济上因为采取"厚往薄来"而成为弊政,但在国家的安全利益上却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金春 《天府新论》2015,(6):150-154
边疆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边疆政治的特殊形态与运行机制,这也对边疆政治研究提出了特殊要求,除了进行多学科角度研究之外,还应该注重多范式的分析。结构分析、制度政策分析与事件—过程分析是边疆政治的主要分析范式,各范式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动态与静态等方面存在区别,但是在研究层次特别是时间维度上相互补充。讨论边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将有利于促进边疆政治研究的科学化与理论化。  相似文献   

20.
金瓶掣签是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本文对金瓶掣签的制定和在西藏的实施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说明金瓶掣签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