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号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又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宣布“减灾十年”。于1990年1月1日开始,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决议,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失调。这种一致的国际行动,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防灾、救灾和减轻灾害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响应和支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地域辽阔,人  相似文献   

2.
安徽素有“多灾省”之称,从古代、近代安徽自然灾害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从西汉到清代前期,令安徽境内的水灾、旱灾的发生频率呈增长之趋势,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加,但从整体上来看,古代安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近代安徽相比,还是较低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打击巨大。我们的先人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较为丰富的减灾抗灾理论,今天防灾减灾仍任重道远,而重点则在于科学救灾和法治救灾。  相似文献   

3.
运用SBM超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3年20个省份的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以下结论:80%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防灾减灾资源未得到高效利用;纯技术效率不高和规模效率不高都是导致大多数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近一半的省份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并未与其农业产值规模同向变动。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与我国在农业自然灾害应对中“重防灾减灾数量投入,轻投入结构与质量改进”“重投入,轻管理”的策略相关。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结构优化策略包括:(1)农业防灾减灾战略结构优化。转变重资源数量投入的粗放式农业防灾减灾战略,建立效率导向型的农业防灾减灾战略。(2)农业防灾减灾动力结构优化。农业防灾减灾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要着眼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轮驱动。(3)农业防灾减灾区域结构优化。依据产值—效率矩阵分类,各省份需要调整农业防灾减灾资源的区域投入重点。  相似文献   

4.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自然灾害高发区。社区是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基础。“5·12大地震”之后,由非政府组织在丽江拉市海和北川县的羌族社区开展的社区实践证明,参与式的“社区灾害管理”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此外,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本土少数民族适应不同生境及气候变化的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的社区防灾减灾,要群策群力,整合政府、非政府以及社区多方面资源,将“社区灾害管理”进行本土化调试,纳入区域发展框架,充分调动社区主体参与,并与民族地区减灾文化相结合,从而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社区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应急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三个维度,以山东省抵御台风"利奇马"为例,剖析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与问题短板。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工作不具体,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政社关系不健全,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知识与技能不足以及媒体报道失范等是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鉴于此,只有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灾害应急财权与事权,建立"条块"联动的网状应急体系,提升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及灾害教育提升公众应急技能,规范灾情报道,才能真正破解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对物权法草案(第五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物权法草案(第五次审议稿)提出了12条修改意见:1.将第一条删去“根据宪法”四个字;2.将第五条删去“法律未作规定的,符合物权特征的权利,视为物权”;3.恢复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第八条关于物权优先原则的规定“在特定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既有物权也有债权的,优先保护物权。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修改第五十一条为“国家投资的道路、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公共设施,属于国家所有”;5.增加一条宗教财产归属的规定“寺庙、官观、教堂、清真寺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宗教法人所有”;6.删去第六章中的“业主的”三个字,删去本章所有条文中的“业主”一语;7.修改第一百二十四条的承包期限;8.建议删去第一百八十五条;9.在动产质权一节增加关于“营业质权”的规定;10.将第二百二十八条中的(六)公路、桥梁收费权、(七)应收账款这两项删去;11.恢复第二次审议稿关于“让与担保”的规定;12.增加关于取得时效的规定;等等。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管理原理的档案利用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论述了档案管理模式转变对档案利用服务提出的四项新要求,以及档案的知识属性和知识管理的可能性,基于知识管理公式KM=(P+K)。原理的视角,着重阐述了实施档案利用服务知识管理的五大措施:第一,使档案利用服务人员从“保管员”型转变为知识型、专业型;第二,以档案知识服务为导向组织档案管理工作;第三,对档案利用者进行档案利用知识的开发;第四,有效供给档案知识产品和服务;第五,利用IT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9.
人们从生产决定技术和技术决定科学的角度,同时又从社会生产实际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公式。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不断产业化的事实,人们又提出“科学—技术—生产”的公式。第一个公式反映生产是科学的基础;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科学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是对科学、技术日益独立,走在生产之前并回过头来“管”生产的现实的确认。表明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本文简述了科学技术走上第一生产力地位的演进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好教育的关键,第一在教师,第二还在教师"办好教育的关键,第一在教师,第二还在教师。"所以学校发展的如何关键看教师的工作状态。然而教师是个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千差万别的,我想可以归纳为"三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为三"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之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道家之无为无所不为的守中精神和佛家取中道之不偏不执非有非无的境界 ,以及儒佛道三位一体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 ,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至此得知 ,“一分为三”的关系式包括三种 :一是“一生二 ,二生三”式 ;二是“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 ;三是“一而三 ,三而一”式。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注重“优胜劣汰”,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原则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独立思考 ,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 ,三是善于与别人合作。该原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媒介如何进入哲学的视野,从传统哲学理论出发,为媒介哲学确定一个理论的根基,通过海德格尔关于“间性”的探讨,从“间性”的视角分析具有媒介特性的物的位置,以确定媒介在存在论中的位置。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主要探讨此在的在世与本己可能性的追寻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间性”的物的存在,物之物性的思想有三种指向:第一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存在论环节,物作为一种此在的上手之物,起着指引与标志的作用,因而以其“因缘”结构,而相互指引出此在与物,进而世界的意义整体;第二个层面基于此在的在世结构,“常人”状态以物的异化形式,构成了此在的日常存在状态,以“器”的形式构建此在“器”式的存在,使此在处于闲言、好奇、两可的沉沦之中;第三个层面基于物的本源,物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才能实现,即把物的制造作为一种作品而敞开其物性,诗作为本质的艺术,在诗意的栖居中使物作为物而自行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维度指向构成了媒介哲学的三重维度,这一物性论对于在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分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AA———Aa———aa) n 可以作为“一分为三”之模式 ,当n =0时 ,表示“无”事物 ,“无”就是“有” ,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当n =1时 ,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着三个方面。当n =n时 ,表示n个事物相互作用时 ,结果为 :AAn、aan 和处于中间状态的Aan……。从而说明事物存在着AA、Aa、aa三种状态且三者在自然的、生态的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事物相互作用可以用 (AA———Aa———aa) n 来表达其“一分为三”的规律性。可以反映和说明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自然事物有价值意义,自然价值不仅是“为人”的价值,更在于“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审美促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生成的意义有三:天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的价值;以自然事物为参照而生成的人工自然价值;由“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无为自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的滋养,需要不断学习经典的教育情怀与建构教育学的方式.笔者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重读柏拉图与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学的建构有三重意义:从自然正义到自然权利——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统一”到“公意”——教育理论思维的传统与创新;从“隐微”到“直白”——教育思想叙述范式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房中饰物,论者动辄曰象征淫逸,笔者经过检核后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秦可卿房中饰物大约可分四类:一是所谓"淫逸","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着宝镜","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西子浣过的纱衾",属此类。二是所谓"奢靡","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属此类。三是所谓"风流","红娘抱过的鸳枕",属此类。四是所谓"美艳","寿昌(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属此类。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及其界定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要"定"其"义"的"系统"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本来就具有的一种属性."系统"其实就是标志事物的"系统性"的哲学范畴.在界定事物的"系统性"时,一要从要素、环境等系统的对立面出发,二要使它得到最一般意义的规定,三要注重系统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法学研究立足于官方立场,拘泥于“国家法”的研究范畴和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法社会学的兴起使民间立场进入法学研究当中,它通过对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和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的充分关注和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以图避免法律与社会的脱节。民间立场是对传统法学官方立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神理范畴审美论是建立在神理范畴本体论:自然性、铺叙性和过程的整体显现;神理范畴的创作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和回归事物本身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艺术对象之中和诗意地栖居。这种栖居或是在虚静中超越,或者是以平常心的豁达与旷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