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文清  韦薇 《南方人口》2004,19(4):52-56
文章以实际调查的 4 40例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数据为依据 ,分析了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方式和原因 ,非正常死亡人群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征。意在探讨建立有效机制 ,遏止不断上升的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趋势。  相似文献   

2.
米红  贾宁 《人口研究》2016,(1):22-37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 ~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 ~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似文献   

3.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相似文献   

4.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国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1955 ~1957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1953~1964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00 ~ 500万人.非正常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7,22(4):19-24
论文提出"非正常死亡"概念是难以操作化的,同时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人口数据质量并不太高,影响了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研究,因此当前对当年的人口损失研究是无法精确化的.  相似文献   

6.
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吉林省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少生1000多万人口,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计生家庭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发展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计生卫生部门机构整合后,全省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陕西省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出生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连续14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连续12年人口自增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循环。2004年末,陕西省人口出生率为10.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经推算,30多年来全省累计少生人口1100多万,这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陕西省在开展人口和计生工作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持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大人口观念,…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跃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究竟有多少,由于当时的户口登记数中有不少遗漏,而且其中包括正常死亡人口,故而难以作出回答。本文着重对科尔和蒋正华教授的研究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比较研究。认为两人所依据的资料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所采用的方法也各有其科学依据,但蒋正华所采用的方法,科学性更高一些。此外,本文还对“大跃进”引起的1958至1961年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和1962年以后补偿性的出生率大幅度升高,以及这次波动对下一个生育周期和再下一个生育周期的惯性作用,作了简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 一,三十年全省人口发展状况建国三十多年来,同全国一样,我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对人口发展失去控制,致使人口盲目地、大量地增长。1949年,全省总人口10,085,000人,到1979年,增长到21,846,000人,三十年净增人口11,761,000人,增长1.16倍。平均每年净增392,000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增长速度为2.6%,超过全国平均增长2%的水平。人口密度也由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53人,增加到1979年的117人,高于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00人的密度。三十年来我省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一)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旧中国人口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解放后,由于人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国以来吉林地区人口增长概况建国三十二年来,同全国、全省一样,吉林地区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对人口发展也失去控制,致使人口盲目、大量地增长。1949年人口为163.75万,1981年底增加到388.81万,增长了1.37倍。三十二年来全地区共出生人口252.7万,死亡76.1万,自然增长17.6万,加上机械变动增加47.75万,净增加人口224.35万。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7%,超过全国每年2%和全省平均增长2.6%的水平。其中,五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