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在彝族同胞心目中,是农家的希望,丰收的寄托。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先民们把牛崇拜如神,从而繁衍出一套套别具风情的崇牛习俗。居住在云南滇西北山区的彝家人的崇牛习俗古朴而别开生面,另有奇趣。 牛在彝家人的崇拜习俗中,首先是祖先的化身。民间传说,在混沌的远古  相似文献   

2.
地处四川小凉山区的峨边县,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三年来,林业生产成绩显著,农业经济发展较快,收入翻了一番,使全县各族人民看到了山区的前途和希望。峨边县是彝族人民比较集中的山区,彝族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全县359万亩总面积中,粮食耕地只有  相似文献   

3.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伍湛民族学术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一本作者自选集,收文22篇,25万字。其论述涉及民族理论学、民族学、民族法学、方志学等。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熟悉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尤其对凉山彝族,酉阳、秀山土家族地区的许多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如研究凉山彝族的两篇文章《当前四)11彝族地区家支问题态势述略》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家支制度初探》,谈论了他对彝族家支问题的看法,指出了彝族家支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们知道,凉山彝族走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家支问题是令人头痛、较难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区生产要翻番,科技一定要上山。”这是我县彝族人民近几年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在羊坪公社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体会。羊坪是我县彝族聚居的一个落后的高寒山区。全公社高山、沟谷、岩石、农田、树林和草场相间,形似一张花羊皮。海拔最低点2,500米,最高的塔尔布子山达3,953米。这里的1,031户彝族群众,一般居住、耕种在海拔2,600—3,200米之间。由于气候恶劣,彝族群众长期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产水平一直很低。据调查,从1957年以来的26年中,除三年气候好粮食有所增产外,其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云南楚雄举行首映式的彝族题材故事片《绝代》,以清末民初云南彝族山乡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刀光剑影、冲杀格斗的硝烟中展开时代风云的历史画卷。通过传奇式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塑造,揭示彝族末代女土司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在民族危机与历史责任面前的情感抉择,演绎了一场民族和睦、生灵和谐的赞美之歌,谱写了一曲生命平等、民族发展的壮美乐章,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为适应耕作需要,在山腰种植旱地作物的彝族人家基本都以一家为单位,分散居住在山腰平缓坡地上,各家之间都有相当距离。而种植水稻人家则居住稍低,但也都是在层层梯田上方稍微平缓的地方建三五间房屋自成院落,形成“独家村”。在交通沿线或较开阔的山谷,则有较多人家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8.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9.
吕荔 《民族学刊》2011,2(5):68-72,9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拿到曲木车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一书,感到沉甸甸的。逐一翻开细读,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彝族历史文化和作者的智慧光芒。作者根据彝族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彝族谱系推断,彝族源流至今有  相似文献   

11.
李绍明的彝族社会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绍明是较早提出对民族进行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实际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彝族社会的研究方面,他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对彝族社会的研究,是新时期以来对彝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5,6(6):23-29, 101-102
以成都彝族果商为例,使用2014年度六次入户访谈(采取彝汉双语半结构深度访谈)和抽样问卷的统计资料,针对彝族果商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影响进行梳理、论证,提出城市管理工作中涉及少数民族管理的可行性建议。少数民族在进入城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非常愿意接受城市营销管理规则和城市人基本权益等常识,然而苦于无处获得有益的信息。目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对少数民族外来人口一直滞留于以干预为主的模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选择一条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道路,即及时、有效地在萌芽阶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顺利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着"救人、救书、救学科"为目的,调研组在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访谈、教学参与等调研方法,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基础上,探讨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彝族古籍人才培养模式及彝族现代布(毕)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布(毕)摩教育教学为抢救古籍人才做出的贡献和启示,为进一步推动彝文教学发展,培养高质量彝族古籍人才团队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凉山索玛花     
白扬 《民族论坛》2006,(3):32-33
凉山的彝族人常常这样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明艳的索玛花。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喻女子——一个民族,竟是对这凡间的精灵如此宠爱。彝族素来就有选美的习俗,3000多年前的古彝文就曾有过相关记载。大自然馈赠给千里大凉山青山绿水,和风丽日,凉山的村村寨寨,美女如云,流光溢彩。凉山彝族选美的习俗,来自远古“孜孜宜乍”、“呷莫阿妞”(彝族远古美女名)等民间传说,来自彝人对自然纯朴、活泼兴旺生命的崇尚。彝族民间选美,草坪为舞台,蓝天作幕布,太阳调光,风儿伴奏,…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西南地区彝族(Sani)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装饰被使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以探讨"民族"是如何被装点在民族旅游活动当中的.  相似文献   

16.
过去,到过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桂花、铁锁和三台等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的同志,一定还记得那山寨里的一间间矮小破败的小木屋。最近,我们有机会到这些小寨子走了一趟,见这标志前一阶段的历史产物正在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窗明瓦亮的新楼房。这不能不令人惊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姚县委为了改变境内8个高寒山区公社彝族社员的居住条件,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不让边疆失望马忠旭中央民族大学一批结业生志愿去边疆工作今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近千名走上新岗位的毕业生中,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已悄然奔赴边疆工作。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曾四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彝族学生毛文优,主动要求到最艰苦最落后的边远山区工作,决心为改变家乡...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传说有一部彝族先人留下的明代彝文医药书,但藏在何处,落在何人之手,不得而知。这一线索被正在撰写我国第一部彝族药物专著《彝药志》的楚雄州药检所蔡永祥知道了,他自告奋勇,要以“踏破铁鞋”的精神,深入哀牢山区去寻访。  相似文献   

19.
陈丽  龙晔生 《民族论坛》2013,(6):2+113+86
<正>关于彝族过端午节,史料和网络上都少有记载。在《凉山州志·卷五民族彝族篇》中也说,彝族过端午节"大部分人都是象征性的表示一下,没有隆重的节日气氛。"但是,笔者赴凉山雷波县考察发现,五官乡梅乙村一个叫"木呷干认得"(英雄聚会地)的山梁上,以彝族为主体的数千  相似文献   

20.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