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缺乏总体目标和"分散试点"的改革模式是事业单位改革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两大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事业单位前期改革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公共化作为总体目标,并以整体规划、统一行动为推进方式的事业单位改革战略正在形成当中.与之相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制度框架也将从整体上进行重新构建.与"分散试点"模式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所表现出来的局部性、分散性、短期性特征相反,新的改革框架将力图把事业单位改革置入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长期性的框架中进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公共预算视角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公共产品短缺的事实来研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符钢战首先讨论了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的主体,然后分析了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缺陷并评价国有事业单位的现有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伏玉林从部门与组织的角度引入民营化分析框架,论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民营化是实现改革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认为放松管制、培育竞争性环境与引入市场机制是增强服务提供能力与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将有赖于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来完成。马蔡琛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认为改革实质并非在于实现减少财政负担的目标,目前预算财力与制度安排已具备了启动改革的财政基础,可以尝试打造“阳光财政”,实施总额预算控制,锁定改革成本,推行跨部门的公共预算管理,谋划改革的具体思路。杨宇立认为,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3.
事业单位改革: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的民营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公共产品短缺的事实来研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符钢战首先讨论了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的主体,然后分析了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缺陷并评价国有事业单位的现有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伏玉林从部门与组织的角度引入民营化分析框架,论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民营化是实现改革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认为放松管制、培育竞争性环境与引入市场机制是增强服务提供能力与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将有赖于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来完成。马蔡琛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认为改革实质并非在于实现减少财政负担的目标,目前预算财力与制度安排已具备了启动改革的财政基础,可以尝试打造“阳光财政”,实施总额预算控制,锁定改革成本,推行跨部门的公共预算管理,谋划改革的具体思路。杨宇立认为,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4.
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与“夹生化”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共产品短缺的事实来研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符钢战首先讨论了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的主体,然后分析了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缺陷并评价国有事业单位的现有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伏玉林从部门与组织的角度引入民营化分析框架,论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民营化是实现改革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认为放松管制、培育竞争性环境与引入市场机制是增强服务提供能力与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将有赖于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来完成。马蔡琛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认为改革实质并非在于实现减少财政负担的目标,目前预算财力与制度安排已具备了启动改革的财政基础,可以尝试打造“阳光财政”,实施总额预算控制,锁定改革成本,推行跨部门的公共预算管理,谋划改革的具体思路。杨宇立认为,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5.
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事业单位经历了广泛但不深刻、不平衡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起步于对企业承包制的摹仿,大多也止于此。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推动内部承包制的同时打破了行业垄断,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打着貌似市场的旗号,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共产品短缺的事实来研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符钢战首先讨论了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的主体,然后分析了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缺陷并评价国有事业单位的现有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国有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伏玉林从部门与组织的角度引入民营化分析框架,论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民营化是实现改革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认为放松管制、培育竞争性环境与引入市场机制是增强服务提供能力与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将有赖于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来完成。马蔡琛从公共预算的角度,认为改革实质并非在于实现减少财政负担的目标,目前预算财力与制度安排已具备了启动改革的财政基础,可以尝试打造“阳光财政”,实施总额预算控制,锁定改革成本,推行跨部门的公共预算管理,谋划改革的具体思路。杨宇立认为,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7.
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维  傅金鹏 《兰州学刊》2003,(6):147-148
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成效。通过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二者在社会功能与角色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或相同点 ,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可以走非营利组织的道路 ,消除传统体制下遗留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指出公共产品的供给由政府和市场供给都是低效率的.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对环境保护、贫困人口救助、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迫切.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告诫我们,NGO组织能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依据自身特点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并推动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因此,本文提出建立一个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组成的三维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善事业单位的绩效,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适应我国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我国的公共服务领域以"推向市场"为目标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了改善公共服务,我国需要进行全面、协调的事业单位改革,包括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和促使政府从商业性活动中退出,改革公共财政以便更好地为公共服务付费,允许非国有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事业单位由于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存在着职能定位模糊、结构混乱、缺乏竞争机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非包容性发展问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关乎公平和效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和谐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平等发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包容性改革还需要政府合理定位、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方式转变等,将事业单位人才"洼地"变为人才"高地",激活事业单位竞争机制,既能确保事业单位本身的包容性发展,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政治体制也相应地发生改革,原有的事业单位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它的"公益性"受到巨大挑战。国家相关条例虽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体方向,但就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没有做出具体指示。针对这一问题,总结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定义和类型,探讨公益类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以期推进事业单位体制的创新,还原其公益属性,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2.
"压力型体制"下国家政权"干预控制"造就了农村基层社会的"行政性整合",这一社会效应使得转型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面临诸多现实难题.80年代以来,乡村权力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冲击着"压力型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战略的调整应从组织重构、社区重建、新型治理机制建构、发展型社会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进而为实现农村基层社会"契约性整合"孕育新的社会条件.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高度集权化的单向"统治"行动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实践转型,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体现着"治理发展"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预算是一个政治问题,公共预算的政治意蕴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但预算政治的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通过对美国预算政治的变迁和我国预算改革的分析,文章研究了"预算政治"的表现形式问题.主要观点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已经建构了预算政策政治的制度架构,但由于相关条件的缺失,政策导向的预算政治没能有效实现,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政治逐渐由微观的"博弈政治"转向宏观的"政策政治",而进行中的绩效预算改革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财政支出的公共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馨 《东南学术》2008,(2):73-80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财政的公共化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中国财政支出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财政支出改革也存在许多缺陷,其公共化改革任务尚未真正完成,这是整个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此,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整个改革的推进和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借鉴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层面,国家权力的垄断性是政府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政府改革的真正原因,是全面、准确理解与评价"新公共管理"的关键。"新公共管理"虽然对我国政府改革有诸多启示,但中西政府改革在其所针对的问题、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根本的区别。因此,"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公益性出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加强公益性出版的改革与建设对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积极意义。就公益性出版构建服务体系而言,需要从机制改革、绩效评价和新型公共服务培育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层面展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性出版机制,实施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非营利组织化改革。可以推动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范式的转变。公益性出版单位作为非营利机构,政府给以免税等优惠,可以采用市场经营手段获得盈利,但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回报社会和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中国"大跃进"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量工业的方针,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制定赶超型发展战略;在政治生活领域民主与法制残缺,个人集权,公共权力放纵,个人崇拜直接导致"大跃进"再发动.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大跃进"并未走出苏联模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公共住宅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初的公共住宅制度是以公库、公营以及公团为核心,主要致力于解决公共住宅不足问题.公共住宅政策采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住宅规划为目标、以公库为资金支持、以公团为建设主体"的模式.随着日本住房问题的改变, 日本针对公库、公营、公团等公共住宅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公共住宅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也相应地作出了调整.通过对日本公共住宅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现阶段中国公共住宅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