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潇灵 《西部观察》2003,(1):48-48
中华民族是个属龙的民族.灿烂的龙文化成了东方文明的亮点.龙被奉为神灵圣物,是因为老天赋予它呼风唤雨的本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乃是万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所以神秘的龙崇拜,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平凡而艰巨的"温饱"祈愿.  相似文献   

2.
一、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既有兼并,也有融合,主要是融合的关系,而龙的综合性形象,就是这种融合关系的最显著的表现。龙形象及概念自它产生之日起便为各民族普遍接受,中国的汉族崇拜龙,少数民族也崇拜龙。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因而龙文化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这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3.
龙的文化意蕴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中 ,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龙的崇拜心理和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龙与汉语修辞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 ,对人或事物作出生动的描摹 ,把人、物神化了 ,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汉语新词新语的爆发式产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的界定问题、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中“X”的语义与功能特点以及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汇“悲剧”可能是个外来词,原本是日本文化界为翻译“tragedy”而新造的一个日本汉语词.这个词大约在20世纪初被留日的中国学者习得并引入中国.由于未意识到该词外来语的性质,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之可能存在望文生义之处,过于重视悲惨故事和悲惨结局在“悲剧”文体中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初,中国学界普遍的救亡图存的心理对此种中国式“悲剧”观念的流行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当中国学界以“悲剧”指称“tragedy”时,“悲剧”不复是“tragedy”的简单译名,而是将“tragedy”命名为“悲剧”,“悲剧”这个现代汉语词汇自身固有的多种中国式的意涵成了理解“tragedy”的先决条件.由是,产生了学界关于悲剧的诸多争议.就汉语语境来说,“肃剧”是对“tragedy”更为恰切的译名.  相似文献   

7.
释“方便”     
“方便”为外来词,乃梵语“伛和”的义译。又系佛经用语,并于魏晋译经时转传下来。它一旦进入汉语词汇,即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引发了不少新义。古今辞书却未将其按外来语和佛家用语对待,并有一些义项漏采,或虽有义项却无例证。  相似文献   

8.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与drag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人们一直把中国“龙”译成dragon,多数汉英词典及英语辞书把drgaon作为龙的唯一英译对等词。把dragon作为龙的英译对等词忽略了两者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人为的在两者之间制造了一种假的对应关系。对于译者而言,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词语,不仅要译出它的表层意义,更要准确再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从龙的这一文化原型出发,国内辞书编纂者在外向型汉英词典中把Loong作为龙的释译对等词才是恰当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由来已久,诸葛亮在广大民众的眼睛里,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群众迫切需要各色各样的智慧,因而也热烈地崇拜具有高度智慧的入。“三国演义”的作者掌握了这种心理,更把诸葛亮描写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料事如神、算无遗策的超人,造成民众智慧崇拜的突出的对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各个战线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的最高信仰是“帝”与“天”,二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确立了“六经”元典的信仰之“天”。西周信仰的“天”,是自然物质与最高神灵的合一,也是祖宗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合一。从“六经”“天”的信仰开始,到早期儒家诸子的“天道”,再到宋儒进一步创建的“天理”体系,儒家逐渐完成了对信仰对象“天”的哲学化建构。儒家学者对“六经”经典的不断诠释,使得“天”的最高主宰意义不断演变,衍生出一些偏正结构并兼有信仰与理性双重含义的“天道”“天理”概念。中国思想家通过对“天”的理性化创造而凸显了新的哲学意义,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理性发展与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这部奴隶制时代的精华著作,千百年来强烈地吸引着无数哲人的研究兴趣,其魅力至今不衰。特别是其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道德意识发生过巨大影响的“自然无为”观,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美与责难、崇拜与蔑视,尽皆有之。  相似文献   

12.
“人所归为鬼”。鬼魂崇拜对“鬼”字的用法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就该问题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鬼”字的用法,既说明“鬼”字用法的发展,也说明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昂玛神的性质李学良关于昂玛神,由于它在哈尼族宗教中的特殊地位,有关资料的发掘已经是非常丰富和详尽了。但它又是目前争议很大的一个对象。争论主要起于“昂玛”是什么的问题上。主要有两派,一派主张“昂玛”是“龙”,另一派则加以反对,认为不是龙崇拜,而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崇拜问题”的课题研究中,各项问卷统计表明,孔子在“已成为民族崇拜的历史人物”中居于前列,当今中国民众中存在着对孔子“崇拜”的意愿和趋向,孔子应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ABB”式形容词结构独特 ,表意精确细腻 ,描摹形象鲜活 ,色彩通俗朴素 ,节奏鲜明和谐。这极富个性的“词汇一族” ,丰富了汉语表达 ,增添了汉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酉水流域民间故事想象力丰富,其中有许多龙崇拜与龙征服的题材,主要体现于七方面。这是人间善恶、广大人民在征服自然中遇到艰难险阻的反映,他们依靠人力,也祈望神力相助,是“天人合一”的另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就“天命论”对农民战争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一、“天命论”是为稳固统治秩序架构的神学理论天命意即天对人的命令。“天命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那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无法抵抗,对各种自然现象抱着恐惧的心理,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对天的崇拜。进人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受自然力量,又加上社会力量的压迫,人们误以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一种超人的力量支配着,于是产生了对天神和上帝的迷信。《尚书·召浩》中说:“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中孔子说夏代就尊…  相似文献   

18.
周克庸 《东岳论丛》2006,27(6):151-154
蔡永贵撰文对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中就存在双音节及多音节词”和“上古曾有过双音节字”的新假说。然而,从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语言实践事实等角度,考察蔡文的论证和论据,可以确认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是成立的,蔡氏的新假说大可商槯。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崇拜:圣人崇拜。这种崇拜,主要是由儒家倡导起来的。千百年来,儒家学派俨然是一个以圣人崇拜为特质,以“学为圣人”为宗旨的学派。圣人崇拜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曾有过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能感受到。尽管“五四”运动以后,本来意义上的圣人崇拜已经解体,但变种形式的圣人崇拜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一度主宰过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人们崇拜的对象是变了,但崇拜的方式和心理依然如故。如以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人物是圣人式的人物,道德上完美无疵,思想和行动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貌似”由古代汉语跨层非结构短语发展而来,其词汇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描写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貌似”的词汇化产生发展的动因.其词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来解释.句法位置上处于句首,语义上隐喻中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以及背景图形的凸显作用,语用上的语用推理都是导致其词汇化的动因.完成词汇化的“貌似”继续发展,词义更为虚化,反映了跨层非结构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