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为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古已有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主要表现为人生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其中人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道德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灵魂、政治信仰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由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向往的生活最高境界而产生的极度信服的心理状态,作为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出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自我超越。信仰的存在有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和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仰中人将有限的自为存在与无限的自在存在统一起来;信仰是对人的生活意义的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予人生神圣和崇高的意义;信仰通过满足社会主体心灵的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内在稳定剂,信仰作为肯定的思维方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黏合剂,因此信仰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软方式。  相似文献   

5.
信仰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原点,是构建一个社会思想特质的基石。而人生信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人生实践的最高指南。以山西省某高校为例,对不同年级、不同科类的学生的人生信仰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现状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一定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依据的笃信和奉行。影响人们道德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宗教乃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影响人的道德信仰的维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个完整的宗教往往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和人生模式,从而成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的一种类型。其二,宗教力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宣扬因果报应而承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动力和保障。其三,宗教通过对人世间社会价值的贬低乃至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对来世的承诺,为有限的生命提供一种隐形的保障,为人生提供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慰藉。其四,宗教通过宣扬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规劝和道德教化,规范人的品行,以影响人们的道德信仰。宗教对道德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道德和宗教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宗教具有一定的劝善功能,宗教对人们的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是以人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前提的,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信仰不仅会因为宗教的瓦解而崩溃,而且,宗教信仰所引导的基本价值一旦偏离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信仰陷入非人性、非人道的误区,人们会因为宗教的非理性而导致偏离正确价值方向的狂热和痴迷不悟。  相似文献   

7.
信仰来源于对人生境遇、社会矛盾的哲学思考,并最终形成一种理想期待。信仰有着多种类型。宗教可以成为信仰,但信仰绝不仅仅表现为宗教。外在的社会团体信仰可以为个人信仰引路,但能不能内化为个人信仰,还需要信仰者自身的学习和体验。信仰作为一个体系,离不开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第三,当下该怎么做。当下该怎么办包含:信仰与道德的紧密联系;群体性的信仰者通常会建立相应的组织;道德和组织对信仰者利益的维护。坚守信仰的动力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坚守信念的考验在于信仰者能否抵御实践信仰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9.
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的和平演变图谋,市场经济的负面道德效应,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漠视以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道德缺陷,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变得更加紧迫而又艰巨。灌输并牢固树立德福相通理念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点;培植感恩情怀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情感基础;确立公德理念和规则至上意识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北朝石刻文献记述的佛教活动包括了造像、供养、举行法会和参与公益慈善等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出北朝佛教重视功德的特征.石刻文献反映出不同阶层、性别信众不同的信仰动机.僧侣、居士和士大夫阶层更多是通过对教理的体悟而信仰.武人阶层中,更多是追求果报的动机.对女性佛教信仰记述,大多与其人生际遇和修行行为结合在一起,是对人生归宿的一种选择.这些材料,展示出北朝佛教重实践、重果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引发道德范式的转换。在新旧范式的接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其实质乃是道德信念基础的瓦解。以宗教或形而上学为信念基础,以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传统道德范式整体上崩解并丧失了其有效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在其信念层面上必须经得起现代理性的反思并将基本的公平价值包含在内。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缺乏的现代主体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公平原则、权钱交易、裙带主义等丑恶现象又严重破坏了现代道德对公平原则的基本信念。  相似文献   

13.
浅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 ,从情绪评价与道德信念的关系、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改变等 3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对于这部小说研究"硬汉"形象、"冰山"理论的文章比较多,但对小说中信仰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小说中老人的生存正是建立在自身独有的信仰体系之上。宗教信仰使老人能够乐观地对待生命的磨难;人生信仰使老人能够坦然地面对"生"与"死"这一矛盾的人生理念;自然信仰使老人能够在自身发展与自然限制这一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点。《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思想意蕴对当今人们自身发展的价值观选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众信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政治信仰淡化、道德信仰面临挑战以及宗教信仰的兴起。面对这些问题,文章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规范性德治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德性的建立要以对道德绝对命令般的信仰和感情为前提,所以德治首先应该是道德信仰之治。现代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道德信仰之治不是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一致性,而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同质性,即道德价值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工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命观、道德观、理想观、宗教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生命教育是逻辑的起点,理想观教育是其核心,道德观教育是现实支撑,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合理参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信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信念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信念的层次及类型 ,说明了信念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及特点。认为信念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 ,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但是信念也会由于赖以产生的基础的变化而动摇。信念中往往同时包含了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情绪、情感、习惯等常常会成为支配信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价值偏差与共契的比较分析,说明法律信仰对宗教信仰的依附性,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宗教法与世俗法价值的同构性,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反思共同性。并据此认为,中国法律信仰的生成必须从宪法信仰、法律精英信仰、公民意识觉醒、伦理道德信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