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由派女诗人,诗歌《爸爸》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其中"爸爸"被诗人赋予多重角色:是因早逝而留给女儿痛苦回忆的父亲,是一个背叛婚姻爱情的丈夫,同时也象征着男权社会。本文通过解析诗歌《爸爸》来走进普拉斯,聆听她的心声,感受她的智慧和她的疯狂。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他者,像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的女性诗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普拉斯以写诗的方式揭露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她的自白诗《隐喻》以怀孕女性自我物化为描写对象,讽刺了男权社会中规训女性的传统观念。以凝视理论为基础,阐释普拉斯的自白诗《隐喻》,有助于分析普拉斯在凝视下从自我物化、自我分裂到自我觉醒勇敢反抗凝视这一过程。普拉斯旨在呼吁社会正视女性,激励广大女性勇敢追梦,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3.
美国“自白派”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1963)对我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诗作《边缘》、《爹爹》和《高烧103°》为人们所赏识。可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钟形坛》,却鲜为人知。这部在作者1963年2月11日吸煤气自杀身亡前一个月署名维多利亚·卢卡斯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对探索普拉斯自我毁灭的悲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评论界惯常认为普拉斯的经典诗集《阿里尔》是她在婚姻破裂时极端情感的“自白”,个人记忆的表达.本文通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诠释她的《阿里尔》诗集中的名字所包含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下大屠杀的恐惧、文化记忆下的核战争,以使读者摆脱“自白”对她的诗歌的束缚从而真正理解《阿里尔》诗集.诗集被置于历史时空中审视时不仅是普拉斯个体记忆的缩影,更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再现,它展示了诗人作为自白派诗人的个体痛苦和经历,也暗含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中集体记忆的关注,尤其是对二战和战后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的关注.作为20世纪伟大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以其独特的诗歌书写了特别的文化记忆并且重构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尔维娅·普拉斯素以“自白派”诗人闻名,但是她的其他的文学身份--小说家、日记作者亦不容忽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普拉斯视写作为书写生命的方式、自我宣泄的出口、建立自我身份的途径与向父权社会挑战的武器。普拉斯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诸多作家的影响,她在彷徨、迷茫、畏惧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哲学,这在其日记中有一定的体现。普拉斯将其独特的创作哲学身体力行,使创作趋于完美,创立了一个普拉斯传奇,丰富了女性的书写历史,证明了天才的天赋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6.
红艳的郁金香苍白的生命——解读普拉斯诗歌《郁金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拉斯的一生都在为性别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带给她的困惑而痛苦挣扎。这种被围困在传统的社会习俗和社会责任编织的藩篱中无法逃脱的感觉在普拉斯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从诗歌的形式到语言到独特的意象,无一不在书写着这种感觉。以普拉斯诗集《爱丽尔》中的名篇《郁金香》为范本,解读这首独特的诗歌下蕴藏着的这位天才的女诗人困惑、无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以自己的养蜂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蜜蜂组诗”,展示并剖析了她那敏感的内心世界,婚姻生活的痛苦,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普拉斯不是直白地抒写自我,而是很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她的诗歌里引用了很多神话、寓言、历史事件、文学名篇等,这就使她的自白诗与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宣扬暴力和野性著称的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由于其前妻西尔维亚.普拉斯的死,一直以来成为众矢之的。1998年,休斯在《生日信札》中终于袒露心扉,对普拉斯倾诉了郁积几十年的心声。笔者以时间为顺序分析两人的相遇、相爱、婚变及普拉斯之死,来解读文坛的这段传奇,认为普拉斯的病态心理才是她自杀的根本原因,也是她和休斯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曾树生,是作者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寒夜》中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女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曾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尤其是对其心底个性特征的挖掘是十分成功的。从全书总的设计来看,曾树生这个女主人公爱热闹、爱过热情的生活但并不放荡,她追求幸福自由但并不象“五四”式的女性狂热于“个性解放”,她善良但并不惜守“三从四德”,她既有中国妇女的一些传统道德,又带有新时代女性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她又有缺点,爱虚荣、好打扮等,这些都是曾树生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些思维活动的表层现象的…  相似文献   

10.
谢芳 《市民》2006,(3):42-43
美国第一部《城市宪章》 自从“五月花”号在美洲登陆、并创设了第一个新英格兰式社区以来,社区就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拥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未有美国,先有社区。在所有这些后来成为美同立国支柱的社区中,最有名的一个社区就是曼哈顿。这里也是美国《城市宪章》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雷雨》的主人公繁漪 ,这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的女性 ,在她“人的生存困境”中 ,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是一个将崇高与罪恶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她的恶的极端行为源于她追求完美的欲望 ,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追求人的合理的社会存在”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严重对立和冲突 ,这是她走向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也体现了《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她被美国女性杂志《PLAT-INUM》评为美国企业界的6名女强人之一,2004年被美国《女性企业家》杂志(FEMPRENEUR)选为全美30名最杰出女性之一。她成为各种企业高峰会的主持人或演讲人,一年要在世界各地作几十场演说。美国广播公司(ABC)、CNN广播电台、《商业周刊》、《财富》杂志等40多家美国媒体报道过她的故事……她就是谭熙烈,一个誉满美国商界的华人女性!  相似文献   

1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篇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被凝视与反凝视的叙事方式,凝视者“我们”与被凝视者爱米丽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可以说,爱米丽的一生是被凝视的过程,她不仅作为欲望的投射对象被南方社会的主体“我们”凝视,还被作为南方贵族权威的父亲建构自我,从而永远失去自我。虽然她有对凝视进行反抗,最终却是失败的,永远禁锢在南方社会的文明之中,成为一朵被社会全方位凝视的凋零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14.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 ,“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 ,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 ,在孤寂中存在 ,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以自己的养蜂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蜜蜂组诗",展示并剖析了她那敏感的内心世界,婚姻生活的痛苦,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普拉斯不是直白地抒写自我,而是很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她的诗歌里引用了很多神话、寓言、历史事件、文学名篇等,这就使她的自白诗与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1938年她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工人家庭,1960年从锡拉丘兹大学毕业,次年取得硕士学位,接着在底特律大学教英美文学,1976年去加拿大,目前在温莎大学任教。欧茨是位多产作家,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北门畔》是1963年出版的,从那时起,她已经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十三部,短篇小说集十一部,诗集五部,剧本四个,论文集及其他著作四部。长篇小说《奇境》出版于1971年,是她已经发表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从美国经济萧条的三十年代写到物质富裕但精神空虚的六十年代,对这段时间内美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了比较广泛的艺术概括。《奇境》是一本发人深思的美国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邦的《觉醒》揭示了美国妇女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重构自身社会身份的努力和抗挣。本文探讨了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爱德娜渴望自由之间的强烈碰撞,由于缺乏明晰而有效的抗挣方法,她自我实现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觉醒》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女性追求自由,但自由又不可承受。这正是该作品的社会学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是一位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她对女性特别关注。在《我爱比尔》这部小说中,王安忆从性爱的本体出发,把笔触直接指向男女之间的性爱生活,讲述了一个都市女性、美术系学生阿三堕落的故事。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来解读《我爱比尔》这部小说,分析阿三的爱情故事与性爱生活,窥探阿三的精神困境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从而引发我们对女性解放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