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在20世纪前后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删繁就简和新式婚姻礼开始出现,婚姻禁忌有所松动,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城乡婚俗演变日益趋于不平衡,但是,愈演愈烈的奢华厚嫁之风造成了众多负面影响,使传统婚俗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等陋习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呈反弹之势,制约了体现明,进步婚姻价值观的新式婚俗影响和改造中国旧式婚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谚语生成于大众社会生活,高度凝练地体现着人类生活中的感悟和智慧。从描述日本人的婚姻礼俗的谚语群中,归纳分析反映日本婚姻礼俗的谚语,考察日本民族的传统婚姻礼俗,揭示日本人在婚姻礼俗中的民间婚约方式、婚礼形式、婚礼过程中的祈愿和禁忌、婚姻的主导思想及夫妻伦理等,以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 ,冀东城乡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在传统与现代性间不可逆转的变化 ,呈现出神人合一、实用心态、多神崇拜、信仰式微等若干基本特征。冀东城乡在各个方面与华北诸省具有地理、文化等诸方面的密切关联 ,因此冀东城乡民间信仰上所表现出的变化与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变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8.
人性化的种子萌芽是出生礼俗,到成人礼俗开始定型,开花结果是婚姻礼俗。人性正式经历了这种美丽的礼俗进程,最后人在丧葬礼俗中得以寿终正寝。而这些礼俗中成人礼俗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拟从文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对成人礼俗进行审视,从文学角度看它是天然的、非功利的,从社会价值看它是人性化的突显,目的性和社会功用性很强。  相似文献   

9.
对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婚姻社会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教观念的传播、贫富差异、人口增长和流动等,引起当时婚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并开始具备近代意义上和资本主义婚姻制度的特征。从英国社会婚姻制度的变化中,可以引发出我们对婚姻的基础、婚姻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婚姻的交换价值、婚姻中的妇女地位等问题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它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一例外不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婚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礼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制约着人们的婚姻意识与婚姻行为。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等层面,对畲瑶两族的传统婚姻文化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不仅可以为畲瑶两族同源异流关系提供有力的文化佐证,同时也为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了民国时期四川社会婚姻礼俗变化的六大现象和三大特点。六大现象是,新式婚礼地区扩大,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形式趋于简化、便捷,涉外婚姻开始出现,离婚已是平常事,婚姻禁忌有所松动;三大特点是,呈现出城乡不平衡局面,新旧中西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部分川民存在畸形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我国乡村地区一直存在一个与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乡村士绅、私塾或族学、宗族文化以及民间娱乐等要素构成的、相对质朴而又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但是,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这种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始出现了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士绅精英的离乡进城使乡村社会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主体,乡村教育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旧学难除,新学难布"的两难局面,传统社会凝聚人心的宗族文化遭到乡民的漠视,乡村社会日常娱乐活动的减少使乡民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  相似文献   

14.
桂东南是广西较早开发而又得到迅速发展的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移民和多民族地区,其社会经济表现出许多特殊性,但是,在近代对市场的反应却与许多通商口岸地区一样。近代的市场对桂东南家庭的影响和移民地区所需的维系社会关系的需要,使礼俗支出对乡村家庭经济的影响得以鲜明的体现。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礼俗支出对乡村家庭经济在生产、资本及消费方面的影响,并通过礼俗支出来反映桂东南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河北省满城县黄龙寺村婚姻状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现代婚姻法制在调整农民婚姻行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传统婚姻习俗对农民婚姻行为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作者论述了目前农村婚姻行为中传统礼俗与现代法制并存的局面以及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分析了买卖婚姻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民间社会的婚姻状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婚姻观念上,门第、出身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婚姻类型上,寡妇改嫁婚、入赘婚、服役婚等非常态婚姻大量出现。这种婚姻状况折射出明代中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及传统社会等级结构的松动。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至民国,新疆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资消费生活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趋势,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逐渐走向文明,新式文化教育开始出现,传统娱乐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话剧、电影等随之出现,一些西式娱乐活动和西方近代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外来因素和社会内部变革力量是造成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战时变迁是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非常重要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新疆城市的社会生活变迁水平要高于农村和牧区。  相似文献   

18.
民间医学在近代以前的英国传统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是与基督教伦理连结在一起,拥有复杂的理论与诊疗实践。到了近代早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各学科、职业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医学也在这期间开始其专业化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从16世纪中后期延续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民间医学被整肃和排斥并最终衰落为主要内容。在民间医学衰落、官方正规医学逐渐占据诊疗体系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宗教、政治和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进步本身则并未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国近代以来西方法文化与本土传统法文化的博弈并未结束。传统婚姻观念与习惯,在民间仍然固守着自己的领地,从而导致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在司法上的冲突。以婚约为标本对此进行法社会学考察,探索二者调适和整合的路径,于当下仍可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婚姻作为构建社会关系的机制,直接影响到社会良性发展问题。彝族人的婚姻关系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彝族婚姻观念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择偶标准由民族、等级和家族势力为首选向经济、相貌和个人能力等为首选转变;择偶目的由生育向生活幸福转变;婚姻礼金观念由传统礼俗交换向现代商业交换的转变。这些婚姻观念变迁对彝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影响趋势,出现了正负两面影响。应该以"社会良性发展"为原则加以管理和引导,即从法律、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角度加以控制和调适,使婚姻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