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林 《东岳论丛》2012,33(5):26-30
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和批评家柯勒律治的“象征优于讽喻”论,标举象征而贬斥讽喻,试图用象征来取代讽喻的传统地位.但他笔下的象征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在向崇高的转化上,在“半透明性”的表达方式上,都和讽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用圣经历史阐释当代历史时,象征也同样具有圣经讽喻的历史预言性和道德训诫性.象征与讽喻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追溯到柯勒律治形而上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的不同事物之间“有区别而非完全分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女性是李煜词中经常描写和抒情的对象。李煜词中的女性意象因为其独特的姿容、体态具有西方文论角度的的符号张力;这些女性意象同时也是李煜词中重要的情感载体,还是李煜内心的深层动力结构的产物和表现。李煜用词的形式成就了这些震撼人心的女性意象,而女性意象也因其艺术魅力成就了李煜词跨越时空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汤玲 《船山学刊》2005,(3):154-156
认为白鹿作为意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原始兴象、比德意象和象征意象。前两个层次是显性的,后一个层次是隐性存在的,在白鹿意象的显与隐中建构文本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5.
黄鹂 《南方论刊》2008,(6):89-90
济慈诗以其充满魔力的诗歌语言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新生时代最著名的歌者,他的颂歌犹以细腻独特、丰富生动的感觉意象而著称。本文拟从济慈颂歌感觉意象的种类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入手,对济慈颂歌的意象进行结构上的剖析,从而揭示其深蕴的意象美及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张洁的《无字》文本采用了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来展现女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意识,通过“塬”的意象对女性灵魂和生命创造力进行赞美;通过火的意象来象征女性灵魂的涅磐,焚毁男性的残酷力量,方法独特,意味深厚,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北美殖民时期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创作风格清新细腻,意象单纯率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拷问父权、神权和教义,揭示了清教规范和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她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在诗歌中调节了清教对世俗生活的刻板要求,凸现了早期女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评价,对研究北美女性文学传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美殖民时期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创作风格清新细腻,意象单纯率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拷问父权、神权和教义,揭示了清教规范和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她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在诗歌中调节了清教对世俗生活的刻板要求,凸现了早期女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评价,对研究北美女性文学传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美殖民时期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创作风格清新细腻,意象单纯率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拷问父权、神权和教义,揭示了清教规范和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她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在诗歌中调节了清教对世俗生活的刻板要求,凸现了早期女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评价,对研究北美女性文学传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学术自来就有以文学(包括艺术)、哲学、史学作品等诸种人文学术形式明道、传道的传统,其明道、传道使用的是广义的"意象语言".中国人文学的意象语言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本然陈述、经验陈述与隐喻陈述,它们构成中国人文学文本的基本单元,并往往在同一个文本中交错使用.人文学可以明道与传道,有其形而上学的基础,此乃基于宇宙万物"道通为一"的原理.在人文学的文本中,这种"道通为一"以转喻、提喻与讽喻的方式出现,它们分别与史、诗、思这三种不同的语言叙事风格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程军 《兰州学刊》2013,(4):85-91
作为一个后现代热门概念,双重性指两种对立相反的、处于两极的要素、性质或范畴的共存、并置、对照并结合在某一事物之中的存在状态。戏仿作为对源文本带有反讽、戏谑意图的模仿和转换,是天生地具有双重性特征的体裁。双重性特征在戏仿的词源、戏仿的文本结构、戏仿者对待源文本的态度、戏仿的功能指向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双重性特征使戏仿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文艺美学领域中诸多固定、僵化的分类和划界,成为一种典型的"杂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当代语境下的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相统一 ,这种批评方法 ,不是从政治的、党派的、道德的、抽象的“人”确立作家和文本的艺术价值 ,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究作家的艺术成就并评价文本的审美意义。这一批评方法 ,迄今为止 ,都具有其合理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则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①深入释读和仔细研究鲁迅的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构制均具有审美意象跨文本互补、对接的特征:即两个(或多个)不同小说文本之间,其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限定,具有着前后互补和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有人称之为“互文现象”)。概括而言,这一艺术现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形象悲剧命运的跨文本互补、生活内容与生存境况的…  相似文献   

14.
"戏仿"在当代文学写作中已经由一种创作方法转变成了一种创作原则.特别是现代派文学,更是将创作转向了对文本的戏仿.当代文学创作不单对经典小说,而且试图对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经典文本、文体或文类进行戏仿.戏仿成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审美类型甚或美学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艺批评中,戏仿的功能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演变。古典时期,受西方含混性思维的影响,戏仿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向神圣与经典文本致敬的功能,又具有暴露它们不足与局限的功能,二者统一于戏仿行为之中。后现代时期,在重建文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语境中,戏仿的功能从对源文本的否定上,转移到对形成源文本压制性成规的外部力量的揭示、解构和抵抗以及自我实现的建构上,戏仿的文化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凸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重新审视回应传统的过程.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体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意象艺术的自觉兼容,体现了意象本体建构更全面、更自觉的意识.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感性形态向智性形态的现代性变革、意象视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关注、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生成等方面,全面推进了意象艺术现代化的深层发展.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化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但丁的“讽喻诗学”是乔伊斯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乔伊斯认为现代小说家应该像“弥撒”仪式中的神父一样,从日常经验的“面包”中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他的《都柏林人》描述爱尔兰社会信仰缺失、精神瘫痪的状态,并通过挖掘“顿悟”的讽喻功能,具体展现小说人物如何建构充满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郎芳《简·爱》这部拥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月亮与火,引起不少评论家的关注。国外的研究者甚至不厌其详地以“细读原则”仔细审视文本,统计作品中它们出现的次数。月亮与火本是自然现象,但当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集中笔力在《...  相似文献   

19.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呈现了象喻性文本的审美特征,并使此种类型的文本成为一种见仁见智的文本.也使其阐释的多元性成为一种合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采用假定性手法对《圣经》里的彼拉多和耶稣从人的角度重新塑造性格,意在阐述怯懦的危害,讽喻人类的劣性。圣经故事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主题上表达了作者的性恶悲观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