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有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他是因果与宿命的二元论者。《浮士德》是他以艺术 (诗、戏剧 )、哲学、宗教三位一体的方式思考人类命运的天才成果 :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 ,也是宿命的 ;既是自主的 ,也是他主的 ;既是乐观的 ,也是悲观的 ,最终是乐观的。这就是《浮士德》文本的核心思想。《浮士德》的艺术是象征。舍象征而他求 ,不可能真正进入《浮士德》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精神"内涵,一般理解为一种勇于实践,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精神,但有不少论者将"浮士德精神"追求的目标具体化为"理想的精神生活",本文认为这一具体化造成了"浮士德精神"某些要素的缺失,因而认识不全面."浮士德精神"不断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理想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包含了一切个体、感性、物质的快乐与享受在内的无限丰富的生命方式.  相似文献   

3.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廖建平 《江汉论坛》2003,(11):65-67
钱穆的人类生命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是从宇宙大生命中分得的小生命,这种生命虽然相对于自然来说很渺小,但他可以用从自己生命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人文对抗自然;探讨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他人生命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寄托在个体生命中,要通过个体生命表现出来,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有价值的依据,个体生命之间应该保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精神属性是人类生命的最高本质。钱穆的人类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浮士德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分析了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和实质———行动哲学与创造意志,以及这一精神的意义和局限性,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性的历程是艰难曲折、漫长迂回的,其历史是充满创痛的.杨春时、张法、钱永祥等学者都对中国现代性的问题进行过剖析,同时开出了“超越性文化层面的建构”、“依赖中华本土文化重回中心的诉求”和“自由主义价值理想的维护”等药方.但从目前持续的现代性困境来看,停留于学理层面的、单一指出一个方向和一条道路的探讨都显得很无力,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能于现实、个体和整体多向互动验证的系统原理,而这正是封孝伦教授的新著《生命之思》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生命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用以对个体自我乃至人类生命真相进行反思的独特、简约而又严整的理论模型.以之为镜鉴,人们可以更深入、明晰地认识个体;又能以个体的真切生命经验为镜鉴,推演并确证出人类万千生命整体的普遍逻辑.它不仅可以为我们突围现代性困境做出努力,还能为转型期中国社会人们精神的危机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军 《社会科学家》2002,17(1):80-82
《湘行散记》记述湘西各地的风物和热爱生命的湘西人物。湘西风物幻美、庄严又带着优愁。它启示人们对于人类历史与个体生存合理形态的深思。湘西的人生困苦而卑微,但湘西人对于生命的爱与执着使他们卑微的生命富有意义。这对于人生的爱与执着也启示人们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芳  刘迺银 《江淮论坛》2013,(3):168-173
莎士比亚在《凤凰与斑鸠》一诗中通过悖论式书写赞美了凤凰与斑鸠之间的永恒爱情和灵魂上的圆满结合,并最终跳脱了凤凰和斑鸠的个体命运,指向了整个人类对真善美价值的追寻,使该诗充满了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张力,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进而实现审美超越,超越人自身的局限,奔向生命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杜娟 《河北学刊》2005,25(2):127-131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极意义的人生悲剧,浮士德与贾宝玉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 神的永恒追求,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本质。当处于灵肉相搏的困境时,二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这个困境对宝 玉来说是奇与正的二元悖反,对于浮士德来说则是自由灵魂和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就文本的现象层面而言,前者 体现了清纯柔弱的"女儿情结",后者彰显的是成熟有力的男子汉精神。前者留恋于静止的空间,敌视时间的变化:后者 追索于时间的隧道,拒绝空间的驻留。二者都以各自的精神理念,于灵与肉之间互斥而又互补的巨大张力中证实人类对 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显示人类文化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1.
<正> “生就意味着死”,生命乃人生旅途的起点,死亡为生命历程的归宿.情欲则是生命的火焰、贯穿社会肌体的血脉、联结生死两端的诺亚方舟,不独哲学家寤寐求之,更令文学家躁动不安.开拓了古典文学新的审美领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与后来居上的《红楼梦》双峰并峙,通过生命、情欲与死亡等人类生存境遇各具形态的描摹,敦促读者反观自己、思索并确认自身的生命意义,进而透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的苦难空间,使个体生命腾越坎坷历程与人类生命交融沟通,达到生命意识与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然而二者分别隶属于特定的时空.“以某种特殊状态在特殊的具体情境中存在”,其内容和形式具有种种差异、存在美学的分野乃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谭德贵 《东岳论丛》2005,26(3):98-101
所谓“终极价值”观,就是对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深层探讨,从根本上解决有限如何超越无限的人性最高需求。宗教文化主要是在非生和死亡的层面上研究超越,《周易》本质上是一种唯物论,它必然反对来世的追求。它认为,生死乃“精气”的运动所致,个体生命不存在轮回,生命的无限,是通过类的无限延续来实现的。因而,要“乐天知命”,坦然面对死亡,“赞天地之化育”,从“内圣”到“外王”,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有限对无限的超越。但是,由于《易传》的专制理论本性,虽然可以避免宗教的荒谬,却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伦理化、政治化,轻视个体生命,“讳生忌死”,形成了巨大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13.
田淑晶 《理论界》2014,(6):119-121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心理过程服从两种基本倾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原则存在于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决定着生命的方向和生存的方式。孙犁的《铁木前传》展示了服从不同心理原则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关于女性和童年的叙述中隐匿着叙述者关于生存原则选择的含混价值观和矛盾的情感态度,而这似乎是人类之于由生存原则选择引发的生存困境的典型立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沃尔夫在他的《天使,望故乡》中通过浪漫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以高度象征化的手段,在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探寻中,注入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在描写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普通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既展示了生命个体对时间、命运、死亡和空虚等具有本体意义的焦虑,又以艺术家超越境遇的孤独追求和独特的生命艺术观表现了超越生存时空的勇气和理想。在描写艺术家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中,倾注了作家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终极价值理想的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但每个人所拥有的这三重生命并非均衡对称的。古往今来人类就追求延长生命乃至于让生命不朽,然而能够不朽的生命不可能是自然生命,而只可能是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一个人对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效用与记忆,则其有限的个体生命就跨越了时空融入到了无限的人类生命,这也就意味着个体超越了自然死亡而达到了不朽的境界。人的生命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要延长乃至创造不朽社会生命需要做出有效社会贡献以及相应地提高社会地位、拓展社会网络和增强社会传播;而延长乃至创造不朽文化生命则须在技术工具、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方面做出足够重要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一、生命个体的活动和自然本性的形成在没有出现人类之前自然就已存在了,只是有了人才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我们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必须考察人类的起源。人类产生的直接前提是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类人猿)的个体的生命活动,而个体的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新陈代谢。个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通过合成代谢把从外界输入有机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成具有反射功能的生命物质、生物能量和生物信息,从而达到个体的满足(体内协调)和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二是通过分解代谢排出废物、释放…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现代诗性",并不是单纯指作品的意象、语言等外在层面的诗化特征,而是主要体现在其反映人的生命的内在深度方面,即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询。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萧红与师陀的独特性在于,对于生命感性与个体意识的叩问与反思成为其作品中的现代诗性的主要源头。在"乡土"与"自我"内在关联的建立上,他们站在了同时代作家的高度,同时也具备了某种超越性。本文主要以《呼兰河传》和《果园城记》两部作品为例,对两位作家建立在本体性存在基础上的"现代诗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万平 《理论界》2010,(3):134-135
从《雷雨》中的悲剧意识我们看到了曹禺创作早期灵魂深处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探询。透过作品主人公悲剧的生存情形及其独特的奋争历程,我们体悟到了男权主导下的物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光辉,也感受到了曹禺对人类生命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