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一个空白,这一制度的缺失,带来了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实现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和谐运作,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维护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邢增杰 《经营管理者》2012,(9X):322-323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失,但不包括精神损失。而精神损害赔偿及其相关制度在民事法律领域已得到广泛确立,刑事立法却予以否定,在逻辑上及法理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无论从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分析,都应该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立法,完善对被害人精神遭受损失情况下的赔偿问题,以改变当前我国法律在该领域的空白现状,更好地保护公民精神上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周建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44-24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权利。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该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分析了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缺失的原因以及弊端,并阐述了确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过于模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当对该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法国和英国类似的制度,分析借鉴其制度上的设置,反思我国目前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关预防性诉讼制度之规定较为欠缺,民事诉讼机制未能有效地发挥预防纠纷和损害的发生之预防性司法功能。笔者借鉴域外的预防性民事诉讼制度,对民事预防性之诉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子昭 《科学咨询》2005,(11):28-29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在各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均有体现。我国在制定《民事诉讼法》时没有涉及自认制度。直至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该规定中对自认制度有了一个框架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朱尉 《管理科学文摘》2010,(25):212-212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新〈婚姻法〉增加的一个规定,它既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分析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具体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针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进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国现行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却不完善,理论界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着眼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逐一分析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功能,并就我国民法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有关规定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杜琨 《决策与信息》2009,(12):41-42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人对受害人的分割,既要承担刑事责任,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刑事受害人这种特殊的侵权的救济,本文思考了一些对刑事受害人的救济方法,其中包括受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建立国家救济制度,建立社会援助制度如特殊保险、受害人救助基金会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不予受理,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有一些突破性的案件给予了被害人及其家属精神损害赔偿。暴力强奸案件对于受害妇女的精神损害极大,是否应该突破我国法律的规定给予被害人赔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对暴力强奸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了在涉及专门知识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庭审.这一规定是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但是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尚无系统规定,学界争论不一,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本文尝试在专家辅助人概念、诉讼地位、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比较和必要性等方面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刑事民事诉讼法教程》包含了我国的两大诉讼制度,简明、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刑事、民事诉讼活动中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司法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点把握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管辖、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诉讼证据、诉讼保障措施、期间、送达以及刑事、民事诉讼活动的程序等内容,从而增强司法人员和普通公民的诉讼意识,强化人们依诉讼法办事的能力。 二、重点问题解答 1.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各自的特征 刑事诉讼作为一种特定的国家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刑事诉讼是由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主持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李妍 《决策与信息》2009,(10):22-23
雇主责任,是指雇主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行为所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也称为替代责任或转承责任。各国的民事立法均普遍确立了雇主对雇员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对雇主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从实体法的角度对雇主责任加以了确认。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理论界对此也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雇主责任归责原则的比较考察及对我国学界代表性主张的评析,总结出我国雇主责任归责原则采无过错责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显得极为重要.从全国各地统计出来的数据看,刑事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得不到赔偿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保险法》中规定的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对损失进行赔偿,从而实现经济平衡和生活安宁。我国《保险法》第55条对保险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法律上的确认,但并未构建出损害赔偿原则的整体制度体系。本文旨在阐释该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其在保险代位求偿权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