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咨询》2003,(13):22
只问施政实效,不问施政成本,导致官员追求短期行为.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认为,当前在一些地方进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问施政成效,不问施政成本.由此,我们提拔重用了一些"GDP干部",提拔了一些只会花钱、不会赚钱、更不会还债的干部.既然是"以GDP论英雄",大家就都只追求GDP了.  相似文献   

2.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防止和纠正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中央组织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提出了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六条措施。干部“带病提拔”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恶劣,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来看,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个别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干部用人凭个人好恶,不出于公心,不坚持原则,千方百计把一些群众早有议论和反映的干部往上推;有的是少数干部表里不一、善于伪装,违法违纪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知情面很窄,难以发现;…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干部工作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些干部早就存在各种问题,但在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环节却未被及时发现,导致这些干部继续得到提拔重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带病提拔”。据中组部的一项统计,各地受到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县处级和地厅级领导干部中,在提拔前就存在严重问题的占了20%左右,个别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如何严防和纠正干部“带病提拔”,是摆在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干部“带病提拔”的表现形式及特点研究和解决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必须首先厘清“带病”的形式和特点。干部“带病提拔”有以…  相似文献   

4.
干部“带病提拔”是指干部在提拔前或提拔过程中就存在违纪违法行为,但未能发现,仍然加以提拔和重用的一种不良现象。成克杰、陈良宇、刘志军、刘铁男……从近年“落马”的贪官们可看出,“带病提拔”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5.
个别谈话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手段,是多方面收集考察对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渠道。考察人员要想从谈话中获得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注意谈话方法,而“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有的考察人员在说了“开场白”之后,就只听不问或问得很少,往往成了谈话对象的“一言堂”,考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根据笔者的经验,要提高个别谈话的成效,关键要把握好“三问”。“闲问”——使谈话对象愿谈闲问是指在正式谈话前先闲聊几句,问些闲话。看似闲话,但对提高谈话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考察中时常遇到有些初次或很少参加过谈话的同志,这些同志由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甚至连干部的选拔任用也“唯GDP论英雄”,导致发展出现跑偏道、走弯路的现象。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江西省出台《2013年度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正是对“唯GDP论”的纠偏。然而,认识上达标,并不等于行动上过关,打破“唯GDP论”重要的是要将新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吴征光 《领导科学》2005,(21):11-12
所谓“带病提拔”,是指有些干部早就存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不洁行为或领导能力方面的重大缺陷,但在组织考察时未被发现,或发现了未被及时追究而导致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带病提拔”现象深恶痛绝。干部“带病提拔”现象的存在,既影响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部门的形象。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方方面面,仅靠组织部门是难以完全做好的。尤其是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其产生的原因除了干部工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或制度设计上有缺陷外,还在于我们未对干部管理…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潜规则已侵入党内,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反映出用人腐败问题突出,违规用人问题普遍,买官卖官问题严重,干部用人制度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9.
李生明 《领导科学》2005,(21):10-11
干部“带病提拔”是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个非常突出、屡禁不止、影响十分恶劣、后果十分严重的问题。造成干部“带病提拔”问题的一个关键在于个别握有用人决策权、用人操作权的领导干部及参与用人选人工作的组织人事部门中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工作人员。他们以权谋私、有令不行、有法(《干部任用条例》)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专找对策,玩公权于貌似公正的操作之中,谋私利于合法程序之内。在一些明知故犯者手中,《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程序,委实变成了他们搞腐败的道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靠过去搞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地方官员的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决策》2003,(12):34-35
浙江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近日指出,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其主要弊端是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很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GDP变成了可以用来“一俊遮百丑”的升迁硬指标,一些地方将其层层化解到乡镇,并与干部考核挂钩,结果导致弄虚作假等许多不良后果。而解决这些弊端的关键则是建立科学全面的地方官员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在武汉市日前的一场"电视问政"中,群众对个别干部现场答复的满意率仅为29%。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百姓问政"沦为"真人秀"。只承诺不行动,这就是新的形式主义、新的"假大空"。一些官员似乎对群众的"问政声"有了"免疫",张口就是"道歉""马上就办",下来后却不管不问。长  相似文献   

12.
应该肯定,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大多数干部是优秀的,但也有一部分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忘却了自己的职责,不明责、不尽责、不负责,成了不受群众欢迎的干部,这里就谈一谈其中常见的五种干部。有始无终的“开头干部”。有的干部只抓工作的开头部分,不管中间的过程,也不问最终的落实情况。他们或是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盲目决策,仓促上马,盲目行动,导致问题不断出现,工作无法进行;或是露脸意识强,邀功情绪重,只看重轰轰烈烈的轰动效应,开头红火了、热闹了,过后就不管了、不问了;或是项目遍地开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战线拉得很长,摊子铺得…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民众对公平和公正追求意识的增强,在城市管理、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立法、施政决策、干部选任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引入“民意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14.
正树立务实精神,追求"性价比"。抓组织工作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效益。这里的"成本"不仅限于经济成本,还包括人力、精力成本。要坚持以深入调研为前提,以多干实事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性价比"为追求,改变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讲投入、不计产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少数地方和单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和“带病提拔”的问题。解决“带病提拔”就要强化“带病提拔”责任追究。下面试从难点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些总体素质较好的干部被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后,没干几年就弄了个“人仰马翻”。由此有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官是风险很大的职业。  相似文献   

17.
政绩是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外在体现,是衡量、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凭政绩用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目前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给一些搞政绩浮夸的人提供了投机钻营的机会,因而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炒作政绩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夸大政绩、炒作政绩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更是误导了一些干部,使他们滋生了“政绩靠炒”,“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领导干部热衷于政绩炒作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8.
刘永同 《领导科学》2004,(22):33-34
“看政绩用干部”在今天的干部工作中似乎已经成为一条人人信服的真理,只要有政绩的干部就有可能得到提拔重用,而这个干部的德行如何、品行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注,至于其政绩是如何取得的,则更没有人去深究。正是由于这种短视行为的存在,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宋浩华 《领导科学》2005,(16):46-47
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制约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下面,笔者就对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一、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原因分析一是“网络症”。一些干部之间存在着不正常的“关系网”,一个干部要想得到领导赏识、上级提拔、组织重用,非得上“网”不可,非得成为领导“圈”内的人不可。这种关系网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发展速度快,上“网”干部多,关系错综复杂,就如蜘蛛网。另一个就是“网友”之间大搞权钱交易。“网络”一经形成,就把双方拴在了一起,结果“网友”之间相互勾结、相互包庇、相互利用,对党和…  相似文献   

20.
现实工作中,“领导很累”似乎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行政管理干部,还是企业管理干部,无论是资深的老领导,还是新提拔的年轻领导,大多有这种感受,特别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经济转型期间总感到“事难办”、“人难管”、“问题难解决”、“任务难落实”、“关系难处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