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琦 《天府新论》2019,(1):70-80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英国法治兼容并包,融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和普通法之思想精髓于一体。日耳曼的习惯法使“王在法下”观念深入人心。罗马法和教会法的传播和影响推动英国法治理性化,但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在普通法的影响下,英国法治思想日趋制度化。中世纪英国法治思想的演变体现了法律至上和政治民主的双重逻辑。法律至上体现了法与权的关系,规定了王权的法律边界;政治民主体现了官与民的关系,强调民主制度对王权的控制。在观念与制度的交融下,法治观念以制度为载体,制度以法治观念为灵魂,并且形成了“以司法制约权力”、“君民共治”的制度文化。这种独特的法治传统推动英国政制向议会主权和混合政体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的10条历史经验。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重要位置,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与立场原则。从“人民至上”视角出发探讨法治龙江建设,着重厘清“人民至上”理念指导下法治龙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上看 ,中国不存在法治 ;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历 ,形成了按党的政策办事的习惯 ,我们党还比较缺乏系统的法治理论基础 ;我们党在政权组织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 70年代以来 ,国家管理开始了从主要依靠政策办事到主要依靠法律办事的转变 ,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干部管理制度有了改进 ,加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力度。建议深入进行法治理论的探讨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上,对法治原则的把握一定要清晰明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虽然在解决具体矛盾和制度建设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三个至上在法治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5.
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于建设“法治浙江”更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意义。本论文在对法治文化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首次提炼出浙江法治文化的基本特质:民主性、凝聚性、先发性、前列性和开放性,并阐析了培养法律信仰、确立法律至上,强化主体意识、厉行公权约束,弘扬程序正义、倡导理性文化,为浙江法治文化建设之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7.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溯源,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为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构建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和谐统一、使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弘扬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9.
李泽 《社会科学家》2012,(3):102-104
我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迥异,形成了天理、人伦至上与法律至上两种不同的理性精神。在西方,法律至上精神渗透于伦理文化与法律文化的根底中。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只是执行天理、人伦的工具而已。法律至上精神是现代法治运行的精神动力,而我国传统社会中又缺乏这种重要的法律至上精神的引导。因此,文章倡导在现代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弘扬西方市民社会生成的法律至上精神,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由一起司法判决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作出司法裁判时 ,必须遵守法律解释的有关规则 ,不能借法律解释之机滥用司法裁量权。现代法治要求以法律至上代替权力至上和伦理至上 ,只有这样法律才有权威 ,才能够被信仰。司法权作为法治、公民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司法公正在缺少法治本土资源的中国 ,尤显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主刑辅”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它对完善我国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启示反面的启示是要反对道德至上,坚持法律至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面的启示是要以德治促进法治,以法治保障德治,社会主义要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12.
西方法治理论出于思想家们对权力本质一以贯之的深刻认识,为此他们设计出了“法律→分权→法治→人权”的法治政制模式。法治理论的实践是法治社会的建立,它贯彻了人权神圣、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和分权与制衡诸原则。西方法治最基本的成因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独特的理性文化传统和官僚体制化。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具体操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依法治国的实质就在于界定法治。关于法治的理论界定,早在亚里斯多德时代便已出现。亚里斯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他还明确主张“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这里法治涵义突出了“良法”及“良法的被服从”两个要素。到近代的洛克、戴雪、卢梭、盂德斯鸠,则进一步对法治的涵义及法治的实行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析。洛克把自由与权力的有机平衡视为法治的标志,他还十分强调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属下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公民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不能免受它的法律的制裁的。”戴雪则把排除专断、法律至上,各个阶级、阶层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宣布为法治的基本原则。孟德斯鸠为保障和实现法治,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思想基础,阐明了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依法治权,法律至上的结果必然要求走向法治国家,从而说明邓小平对“依法治国”方略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理论分歧集中体现为法律人思维是“规则至上”还是“后果导向”的问题,但这一学术争论充满着社科法学对法教义学的误解,导致了一种“强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版本错误地将后果考量普遍化而使其具有解构法治的危险。为此,在司法决策研究中,应区分规范性与描述性两种研究立场,区分根据后果裁判的“理由”和影响后果裁判的“因素”,并构建将“法外因素”转化为“法内理由”的法律方法。为了维护法治,应主张一种“弱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即将后果考量纳入法教义学的框架之中,实现规则至上与后果考量之间的兼容。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法治国家”较之于“法制国家”,是对依法治国思想更深刻的表述。一、“法治国家”的提出,总结了我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经验教训法治国家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制定了多少法律,建立了如何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在于对已制定的法律实施、贯彻得如何,整个社会执行法律、遵守法律的效果如何。有法必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治即“法律的统治”的本义出发 ,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如何将“法律的统治”的观念理性上升为“依法治国”的领导方略 ,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本文认为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特征主要是“法律的统治”的战略性、制度治理的法律化和目标取向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法律至上的异化是指本应不被超越的法律规定了其可以被超越的内容,或者法律的实施认可或强化了其被超越的现实,从而否定了法律的至上性,违背了立法者的意志,并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抵触着法律的至上性,制约着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发展.马克思对劳动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异化、宗教的异化、制度的异化有较多论述,我们应该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指导法治研究,正确理解和对待法律至上的异化问题.法律至上的异化现象主要有:法律规定自身可以被超越,非法"骑在"法律的背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异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法治外因素造成的异化.克服法律至上的异化,就要妥善处理实现法律至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要正确认识和克服法律至上的自我异化;克服法律条文和程序对法律至上精神的异化;切实保障独立审判,严格法律执行;正确认识法治和政治的关系,在时机不成熟时切莫立法.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其法治思想,认为法律应当具有至上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是良法;同时为实现其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还从立法和守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这些法治思想的精髓,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法学界正在开展法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并将就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法学是受左”的影响比较深的一个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拨乱反正的工作,但至今仍然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探讨。如何评价“法律至上”论就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法律至上”论一直是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法律观点而加以批判的,至今人们仍然讳莫如深,生怕被人戴上一顶“法律至上”论的帽子。其实,这是一种“左”的流毒在理论上的反映。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