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以四川学政的地位,告诫当时的“生童”们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1)这番话虽是为当日考秀才的人们讲的,实际上对任何时代任何治学的人都有用处。他所说的“知要领”就是通过目录,知道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有没有,有哪些,主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书海无涯,人生却有限。冯友兰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的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随手翻阅撷取营养的翻阅书。精其选,就意味着讲求效益。解其言:就是要读懂文字,扫清入门字词障碍。文字是桥梁,要达知识的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知其意:就是要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目录学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 ,而且是科学研究的指南。在信息时代“目录”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应重视和鼓励当代科学工作者学习目录学  相似文献   

4.
<正> 《通志》二百卷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是郑樵“会通”学术思想在史学编制上的最根本的反映,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而《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三篇又是他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通志·校仇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论著,虽然从书的名称看,此书是关于“校仇学”的,但它是目录学理论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目录学的原理和规则。在书中郑樵第一次明确了治学、图书、类例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写道:“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又说,“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通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了目录学的任务,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观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5.
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了解学术源流之工具,也是整理古籍出版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黄侃读书治学的方法作了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一写黄侃藏书的特点;二写黄侃读书治学从目录学入手;三写黄侃读书治学有很强的计划性;四写黄侃采用博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读书;五写黄侃读书无不施圈点;六写黄侃读书善于思考,并注意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7.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读书治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读书治学上留下许多宝贵财富,如应从小立志,矢志不渝;读书需明理为先,务实为本;读书治学贵有恒心,当循序渐进;读书须勤,勤能补拙;善思考,不为书所愚;当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相似文献   

8.
人们读书治学,其中有一个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书目,这是读书治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一) “为学之道,宜得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当今世界,图书文献浩如烟海,学科门类成千上万。任何一个人,所能读到的书是极有限的,即便是本专业的书,其中也还有一个选择问题。在茫茫书海中,要根据自己所需,摸到读书门径,就必须借助於书目的指引。因为“目录是开放人类知识结晶的钥匙,假设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把目录比作钥匙,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但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好这把钥匙呢?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意义     
王涛 《社区》2008,(23):17-17
为什么要读书?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不是那些政治文件、技术手册,也不是那些庸俗低下的粗制滥造的“地摊书”,更不是那些被称之为“谋略”、“智慧”、“商战技能”和“厚黑学”之类的书。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11.
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后,在全民中掀起一股读书热潮。读书要读好书,什么叫好书?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  相似文献   

12.
目录学作为一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向被称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清代戏曲研究之能在20世纪取得重大成就,与一大批为发掘、整理"新材料"的学者们的辛勤劳作密切相关。尽管20世纪并未见一部独立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专著,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学界为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构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我国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概略肖红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在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目录学真正的大发展却是在建国以后,尤其是近十年目录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1980年,彭斐章、谢的华教授发表的《关于目录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4.
朱熹关于为学的论述颇丰。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在究理、读书、居敬上下功夫 ,而治学的方法计有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及居敬持志。朱熹的这一读书治学的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求学者依然有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开篇道就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古籍由于传世久远,常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如脱文、上下文颠倒、注疏混入正文、人地名讹误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阅读古书时要格外细心,以免被古人所骗,另外还要善于选择好的版本,仔细校勘,方不致以讹传讹,白费力气.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著述甚富,所作《老学庵笔记》,多记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内容丰富,很有参考价值,由于流传日久,版本众多,难免鱼鲁亥豕、莫知所从.中华书局标点本是参校各本而整  相似文献   

17.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取得实效?从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悟出;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而且要重视学法研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先生责任不在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研究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一、教学生“会读书”。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学生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课文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 “会读”实质上是一种能力转化为读书的方法的技巧,它的前提和基础应是通读和读懂。所谓“通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阅读相关的实例材料和指定的课文段落,了解大意,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朦胧印象。通读以整体推进,它反映的只是实例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所谓“读懂”,是根据通读的感知印象,对重要的观点、原理再进行重点的、理解性的阅读。属于读书的中级阶级。 学生光停留在通读、读懂上还不够,还应该上升到“会读”境地——读书的高级阶段。学生读书的方法越科学、技巧性越强,越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的要领,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19.
一、工具书的用处从读书谈到查书读书,对每一个想追求知识的人都是需要的,因为书本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任何人,即使是真正“皓首穷经”似的读它一辈子,也未必就能真正读通多少,更不用说是“读遍”天下书了,原因是:书,太多了。古人所谓“汗牛充栋”,远不能说明书籍存在情况,只有用“浩如烟海”一类话来形容,还可以说是较富于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清末著名目录学家姚振宗及其在目录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其治学背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