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刘少奇对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集中表现在: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视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努力探索执政为民的方式。刘少奇的这些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的传家宝。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总结了党的八十年的历史经验 ,提出了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实际 ,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冬学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因为这一运动上有政府机关的明文要求与具体指示,下有从"自愿"与"群众需要"原则出发,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灵活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地方领导的深入群众与相信群众。这些经验启示我们,要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政府机关必须要有强烈的群众路线意识,相关政策中要有明确的体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结合群众的需要,且能促进群众的工作,领导必须深入群众并相信群众。  相似文献   

4.
冯卓然 《中华魂》2011,(10):37-40
毛泽东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系统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胜利前进的宝贵财富,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不可有任何忽视或遗忘的科学理论。能否切实实践毛泽东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是关系我们党兴衰胜败的大问题,是能否体现共产党的本性、获得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拥护的大问题。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我党70年来,特别是40多年来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基础,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对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的辩证关系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强调了只有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理论上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对于在实践上增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加强党和国家政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走群众路线.苏区教育处于中国革命的特殊阶段,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战争环境中却能蓬勃兴起,党在教育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农群众是教育的主体,坚持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学.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要求,从工作中心、党群关系、依靠群众、物质利益、群众能动性等方面对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因而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习近平进一步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概括起来其主要特点有三:第一,要把坚持群众路线与务实清廉统一起来,强调群众路线就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廉政路线";第二,要把解决群众衣食冷暖程度作为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强调群众路线是关心人民群众衣食冷暖的"民生路线";第三,要自觉地拜人民群众为师,强调群众路线是向人民群众求教问策的"学习路线"。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奋斗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既筑牢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又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即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基础,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贯彻方式为关键,以积极加强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当前,中国共产党还需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谐共生党群观的入心化行,发挥“关键少数”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表率作用,积极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健全践行相应的制度机制,以及确保群众路线常态长效这四个维度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群众观的基本内容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创造了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毛泽东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正确与否与党的先进性程度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归根到底是关键在党的领导,在党的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党的先进性起着引领和保证作用。党的先进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保证、示范榜样力量和重要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立法融入党的领导既是加强党对相关工作领导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党的领导法治转型的必然结果。从当前立法实践看,法律法规写入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政策性(宣示)表达”“职权性(权力)表达”“责任性(义务)表达”三种基本类型予以呈现。囿于入法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立法主体认识水平差异以及重内容轻形式的思维局限等因素,党的领导入法的文本表达在条文表述规范、语词表述规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确立统一的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技术规范、健全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的审查程序、提升立法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应成为党的领导入法文本表达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可循进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源自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作用广泛、意义深远;党的基本领导方法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与质量是党的领导的两个方面。贯彻和落实十七大精神,党的领导权力质量建设是一个必然的命题。"高校党委领导权力质量"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重庆文理学院的个案认识和运作实践分析,高校可以从质量文化、权力配置、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决策机制等几个层面着力培育党委领导权力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党支部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党的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细胞和基石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只有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把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基层,才能有效地实现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文章提出,加强党支部建设,一要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积极作用;二要选准用好,加强培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支部书记队伍;三要搭建平台,配置资源,营造和建立党支部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实和未来价值实践目标作出的理性设计。和谐社会的建设既离不开党的领导,也要以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作为社会心理基础。党的先进性对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党的宗旨的先进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的人本取向;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一元性;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党的领导权应当是属于政党的政治权威和权力,不是直接国家权力.党在国家法治化进程中的领导方略是"依法治国",这是党在新时期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实质上是党的政策的条文化、规范化、定型化.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现,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严格依法办事是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统一的,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条件,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新发展--学习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具有全局性作用。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关键是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民主的政治体制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最重要的是党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所在。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又是党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增强其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关键性因素。新形势下,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之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