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族发展、国家未来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全面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除了宏观层面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和社会的协调性作用外,微观层面还需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能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辅助作用,还有利于维护公众生态利益,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但是,我国公众参与制度正逐渐陷入困境,法律上的缺失是导致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就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而言,在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救济机制、参与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提供法律保障,可以通过“生态文明”入宪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完善公众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健全公众参与救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法制意识等措施,促使公众合法、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已经成为重要基础和先要条件.通过调查绍兴市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而对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作分析,以期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公众协同治理的转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破坏性的深刻批判,在实践基础上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核;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存在意义的分析,为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引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彰显了我国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成熟和进步,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路建设环境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公路施工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公路建设环境文明的理念。公路建设环境文明的确立对公路沿线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及公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路建设环境文明的内涵包括:项目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公路建设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公路运营期的环境评价;公路建设环境文明的保障措施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公众参与,其中法律手段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最终手段,行政手段是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新趋势,参与主体多元化,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参与方式多样化,提高参与的可行性;参与媒介不断优化,网络媒体作用凸显;参与效果日趋改善,对公共决策具有实质性影响。面对这种趋势,政府和公众要共同努力方能应对挑战、化解危机,有效推进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组织,需要团结生态NGO的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研究生态NGO在生态型政府构建中的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新颖问题.生态NGO作为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弥补,具有自身的优势,然而受制于资金缺乏,自主性差,业余性和公众参与不足等缺陷,存在着无法掩饰的运作困境并常常遭到失败.这就需要在特定情形下,通过确立生态优先价值观,明确其职能定位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生态NGO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政策、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纠纷解决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ADR争端解决机制等环境法治保障机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属于公共事务、公益事业,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环境管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公众参与"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明确赋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为此,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应主动吸纳公众参与,将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吸纳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不能单靠政府自觉,关键是要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约束与保障机制。因此,应通过专项立法的形式就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事项的范围、参与公众的范围、参与方式与程序、参与的救济与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既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更是落实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保NGO的制度环境具体包括宏观制度环境、微观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这三者均对环保NGO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对制度环境的诉求不仅是环保NGO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生态政治建设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党、立法机关和政府对此均负有相应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完善环保NGO乃至整个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民间组织可以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组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是具有很强现实性和重大意义的课题。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我国民间组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和总结,就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并对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服务。NGO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是影响NGO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为NGO提供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注意提高NGO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和谐的社会态势。NGO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注意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众支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科学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基于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应该让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中,非政府组织以其志愿谋公益的精神、能够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危机治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及较强的行动力等优势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正常阶段、预兆阶段、爆发阶段、恢复阶段可以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还存在立法缺失、衔接有缝、自身实力不足、公共信任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转变观念,科学设计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官办NGO的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在调解消费纠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开辟了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效能,而且还进一步融洽了社会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消协”为样本的官办NGO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发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协调功能,是任何政府机关和纯民间组织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官办NGO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积极创设其良性运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下的人类社会,已经嬗变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将虚拟社会作为其发展壮大的组织载体,在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网络危机化解的有效性、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的全面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形成了影响与冲击,成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应当从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供给、正确处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虚拟社交领域的管理、营造高质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途径加以应对,最终促使非政府组织真正在虚拟社会中体现出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环保NGO对政府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一个主要成员脱胎于体制内的环保NGO,通过合法性话语的建构、合法性身份的建构、公众动员的政治边界维护以及充分发挥媒体合法性建构的作用等得以影响、监督政府。研究发现,环保NGO之所以能对政府采取既合作又监督的行动策略,关键在于其核心成员的两栖身份实现了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统一。但这种环保NGO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反思其管理中因价值缺失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认为生态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更需关注其本身公共性价值的追求。生态建设项目有着与其他公共项目不同的特征——外部性与纯公益性,因此基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分析生态建设项目的公共价值是一个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于公平、民主、效率、经济性、可持续性、生态效果利益等价值中。结合生态项目实践,深层分析其公共价值确定、创造、传递的过程,构建由“过程+结果”构成的生态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生态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共价值角度,构建了生态建设过程与生态效果相结合的生态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已经实施了的生态建设项目公共价值绩效:退耕还林和首水工程的评价值分别为0.9013、0.8754,实施效果很好;小流域治理工程的评价值为0.7161,实施效果较好;全面禁牧工程的评价值为0.1538,效果很差。从这4种生态建设项目绩效的内部结构来看,过程绩效都小于终端绩效。其中,全面禁牧工程的过程绩效只是终端绩效的12.90%。过程绩效和终端绩效的显著差异,反映了生态项目集中关注生态效果,而忽视实施过程的普遍问题。生态建设项目的公共价值绩效评价,将为生态建设项目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政府绩效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扮演着政府“助理”的角色,指出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困境,从管理主体、社会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