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贷款失信的原因,并论述了抑制大学助学贷款失信惩罚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政府诚信不仅事关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而且与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然而,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客观存在且不断凸显,政府诚信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故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治理政府失信应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是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制度安排的产物,也是我国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性因素。地方政府公司化引发的日趋严重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与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安排之间只有事实上的联系,而没有逻辑的、必然的对应联系。未来应该维持中国这个特有的竞争制度优势,同时也要通过中央地方就财权和事权的改革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强大的动力。在中国地方政府目前特殊的举债融资机制下,即使偿债率、债务负担率等指标不高,也可能因泡沫经济破裂而直接导致经济危机。为了守住不发生金融危机的底线,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管理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尽早斩断可能引起泡沫破裂与经济危机之间的联系纽带,事先排除隐藏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的各种隐形地雷。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政府失信虽然只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文章在对政府失信进行现象描述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对政府失信的后果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治理政府失信,必须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德法并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政府失信虽然只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文章在对政府失信进行现象描述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对政府失信的后果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治理政府失信,必须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德法并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回答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所在。本文从动力形成、动力转换、动力贯彻和动力终止四个阶段阐述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正向相关的理论机制,表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引致地价上涨,地方政府更容易通过土地抵押举债,导致债务规模的升高;而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高了房价.而从制度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以及地方官员的政绩需求导致财政负债,引发了大规模举债.进一步地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10-2015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和房价存在相互的正向影响.据此,建议中央政府治理债务、调控房价需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而地方政府应挖掘新的财政增收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都市圈公共事务的协作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构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是实现都市圈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信任与沟通机制是实现整体性协作治理的运作基础,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是地方政府间协作治理有序推进的保障,监督和评估机制是提升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治理整体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它在现实中表现为“蜂窝结构”、“一盘散沙”、“暗箱操作”。地方政府债务产生与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改变双方间财权与事权分配现状时的“经济人”理性,地方政府作为“双重代理人”对预算与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地方政府在效用最大化追求过程中的设租与寻租行为等。因此,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以及深层次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探寻到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有效的对策组合。  相似文献   

10.
强烈的诚信信念是人们作出诚信选择内在的、可靠的基础,但将诚信选择仅置于个人的内在信念之基上又是不可靠的。外在环境影响巨大,社会管理者对失信的态度和惩治效果、制度是否公平正义、谁为人先、是否被胁迫是其四大核心要素,其对人的作用是通过心理刺激这个中介来实现的。诚信或失信选择的过程是从内心信念开始的,在外在环境的作用下,最终在心理刺激中作出选择。失信治理的路径选择与此相反,首先要从心理刺激效应入手,其次是建设与心理刺激效应相应的外在环境,最终将人们导向内心信念,引导其作出诚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信用村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新举措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合作博弈模型,将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作为博弈方,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郁南信用村建设这一案例,认为:在信用村建设上,只有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政府威信等优势与信用社的资金、专业人力资源等优势相结合,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才能更有效地促成信用村的创建,发挥信用村建设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出台后,中国地方政府获得了自行发行地方债权利。由于多数省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较大,地方债蕴含的信用违约风险不可忽视。基于各省份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历史数据,以及2015—2016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发行规模,通过精确计算各省份财政担保比例,利用改进的信用风险评估KMV模型,评估了各省份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的信用违约风险随时间推移将逐渐显性化。地方债的信用违约风险呈现区域差异化分布状态,中西部地区违约的省份数量会逐渐增多。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与其发行规模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并不直接相关,与其财政担保比例高度相关;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与其期限关联性较强,与其发行利率相关性较弱。因此,监管部门应制定针对各省份债务情况的差异性地方债监管政策;应通过发行久期较长的地方债,对地方债违约风险进行分散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合法性构成一定威胁。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如社会危机预警、群体利益表达、信息沟通与即时反馈、对社会不满的疏导以及地方政府领导问责等机制,才有可能将群体冲突纳入法律和体制框架内,从根本上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是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的前提。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近年来的融资实践表明,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准确评级的前提。因此,为确保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必须加强信用评级的法律制度建设。其中,培育评级机构信誉资本、明确统一的监管部门、促使评级机构加强信息披露尤为重要。同时,还需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公司治理结构、利益冲突管理、评级的操作规则、信息发布规则、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范加以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5.
论地方政府的征地动力及制度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本应由国家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实施,但现在地方政府滥征土地之风得不到控制.显然,利益驱动是地方政府的征地动力,而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征用制度以及官员利益最大化等是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征地的制度成因.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政府的经济,而是要规范政府的行为,强化政府责任的契约型经济;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国家、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支点,是现代信用文明的基石.提高政府信用的等级,关键在于建立契约行政,完善责任政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信用及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信用是政府管理对象对政府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 ,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当前政府存在着突出的信用缺失现象 ,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共管理的效能 ,必须加强政府信用的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就1985—2009年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影响的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时和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诚信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公共管理中,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以此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方式。加强政府诚信,构建诚信政府是我国政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对加入WTO挑战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构建诚信政府必须从增强政府诚信理念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责任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根源,并探讨了保护主义的界定标准及其防治机制。笔者认为,要保证大国的法治统一并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限,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中央不再包揽全部的立法权,但是必须将其分内的事情管好。因此,只有在限制中央立法权的基础上,才可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无条件地实施中央至上原则,从而保证国家法治统一并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