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相似文献   

2.
"缺项"这一概念是理解罗伯-格里耶小说创作的核心,也是新小说最重要的特性。罗伯-格里耶认为文学作品一旦完整无缺,变成某种实体,便会失去运动空间,成为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完整"的作品从来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与此相反,有"缺项"的文本才有可能使作品产生某种生命的运动和旺盛的活力。罗伯-格里耶对小说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最先明确要求文学用不确定的结构、不确定的叙述,即运用"缺项"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构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毁灭与被毁灭--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了传统文学的倾向性、人物中心论和叙事模式之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大厦,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写作观。而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传统的同时被毁灭了,这种文学自灭的发展方式,给未来的小说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也同样顽固地是非现实主义的。我们可以从自称为“书记”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虚构”和非现实,亦可从强调“虚构”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罗伯 格里耶常常通过模仿传统的侦探小说达到颠覆传统小说的目的 ,而其中的奥妙就是将传统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发现者置换掉 ,而使读者成为发现者。这样 ,罗伯 格里耶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是 ,传统小说是通过作品中“发现者”对案件 (事件 )的发现过程 ,让读者被动地接受作品 ,罗伯 格里耶的小说则是通过读者对作品的发现 ,让读者积极地理解作品 ,从而体现出了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罗伯-格里耶认为,具有过程化、破碎化、无序化和未知性的客观世界以及混沌、矛盾、流动的主观世界决定了现实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现实观是格里耶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基石。在此基石上,格里耶掀起了新小说革命的浪潮,构筑了他的全部不确定文学。格里耶的不确定现实观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既有其科学的依据,也有其理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相似文献   

8.
在罗伯-格里耶的文学世界中,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主体被消解了,变得虚无,世界被物化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将真实与虚构并存,构思了一个独立于真实世界的文学存在空间。文学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存在本体。  相似文献   

9.
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小说《橡皮》的故事情节处处表现得有悖于常理 ,但这种悖谬式的情节却表现着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体验 ,是作者对现代这个“荒诞的世界”的一种把握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下的小说创作是以从本体论意义上否定传统小说为特征的,罗伯-格里耶的《橡皮》通过对传统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拆解,在结构上形成独到的叙事的“网”,将小说创作真正引向其自身,从而开启了新的小说时代。  相似文献   

11.
钱谦益主张“文有本” ,这“本”正谓“灵心”、“学问”、“世运”。他批判前、后七子的剽窃之弊 ,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他重视“忠臣志士的性灵” ,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从而强调“文学必反映世运”。他尤其提倡文学“善变”论 ,反对文学拟古主义 ,重视文学随时代的变化。由此言之 ,钱谦益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以试图挽救晚明文学的空疏之弊 ,定立文学所要进的新方向。他上承明代文论而下开清初文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当代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被并称为“作家们的作家”,而王小波可以说是卡尔维诺的中国传人,他们都以对创作本身的艺术追求为自觉使命。与卡尔维诺在中国文坛的接受史相近,王小波也尚未得到当代文坛的足够关注。他们内心共有的童话精神———以童心的纯净对于世界的指认和期望更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华文女作家张翎,是海外华语文坛上一位并非职业写手的"业余作者",近年来相继出版了《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以及反映19世纪以来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华工血泪史的《金山》等小说,频频斩获各种文学奖项。本文选取其中篇小说《雁过藻溪》,运用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张翎笔下的"藻溪"故事、人物原型及其叙事意蕴与文化隐喻等,作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直接承载政治使命,并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客观上消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小说为小道”的观念痼疾。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小说界革命”对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梁启超本人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注重立言不朽,主张成一家之言,继承《春秋》笔法,写作《史记》,褒贬人事,表达情感。他联系自己的实际和有关的史实,论述文学史上带规律性的问题,提出发愤著书说。他概括先秦以来儒家的诗乐理论,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与感染力量,强调文艺为社会政治服务。他首先为文学家立传,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思想艺术兼顾的标准和公允的态度评价作家与作品。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洪三泰论     
洪三泰是近年广东文坛上一位多产高质、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他最初以诗歌创作引人注目,接着以电影文学剧本《女人街》、报告文学《中国高第街》以及大量散文、小说作品在较大的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对洪三泰创作的美学价值和独特成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和文学大师 ,其作品包涵的思想及其文艺观对 2 0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总是永远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他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分、"富国而教"的生产劳动伦理观;贸易自由、"尚义守信"的交换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依"名"位"配财的分配伦理观;节用崇俭而"度于礼"的消费伦理观。孔子对经济伦理的思考,体现了历史性与道德理性相结合的实践特征,其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健康发展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